满头白发,已经67岁高龄的丛森滋,前些天在故乡黑河与恩师、同学重逢。人们经与其交谈得知,已接近古稀之年的他,如今依然担任着中国石油华东设计院副总工程师的职务。
1960年,丛森滋从黑河中学毕业后考取了东北石油学院(现大庆石油学院)。为时5年的刻苦攻读,为他所学的石油加工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走上工作岗位以来的40多年间,以其在专业上的杰出造诣,为我国的石油加工事业做出了骄人的贡献。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刚进入而立之年的丛森滋,便被委以主持开发我国第一套炼油厂同轴式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设计的重任。为了不辜负组织的厚望,拿下这一填补国内空白的科技项目,他以不获成功决不罢休的决心和毅力,率领项目组同仁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大获成功。这一同轴式新工艺在洛阳首先运营后,很快在全国炼油厂普遍应用,把我国炼油催化裂化技术整体提高到一个新阶段。
他于1993年开始,承担起负责研制三器连体催化裂化工艺设计项目后,凭借其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与项目组的同仁仅用两年时间便攀登上这一技术新高峰,使国家得以先后在洛阳、青岛建起10万、100万吨这项革新技术的装置,使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该技术荣获了国家专利,并在1999年被中国石化评选为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一自主知识产权被全国石化科技界引以自豪。
早在80年代就被评为高级工程师的他,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的科研新成果,90年代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7年前,进入花甲之年的他想退休安享晚年,设计院院长却对他说:“你别想退,70岁之前别想退,院里的工作需要你。”一贯以事业为重的他,毅然服从了组织的安排,一如既往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之中,并做出了新的贡献。
老丛作为华东设计院技术骨干,在与中国石油大学的强强联合协作中,以“资源共享,科技共享,人才共享”为立足点,共同开发研制成功两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工艺。这一荣获中国石油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的科研成果,使我国炼油厂催化裂化技术再攀新高峰。
2005年,设计院再度与中国石油大学携手,开发研制两段提升管多产丙烯新工艺。老丛作为资深石化科研专家大显身手,为该技术在大庆的投产使用做出了突出贡献,这一全新的工艺技术利用大庆常压渣油做原料,使丙烯收率达到20%以上,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正是由于对石化科研设计项目的痴迷,老丛不仅夫妻俩是志同道合的同行,还培养两个孩子也都继承了父辈的事业,投身于这一行业之中。
谈到对故乡观感的印象,丛森滋为黑河取得的各项成就赞赏不已,并表示愿为家乡经济建设尽一份游子的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