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建设农场麦类种植户乐得合不拢嘴,今年,在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25006亩大麦实收单产357.05公斤,35001亩小麦实收单产375.03公斤的好成绩,尚未收获的大豆有望达到平均亩产241公斤、玉米650公斤、甜菜4.5吨,处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建设农场拥有耕地24.5万亩,是黑龙江垦区旱作农业标准化示范场之一。由于近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严格标准、强化管理和推广应用新技术为手段,连续7年获得农业高产高效,累计生产粮豆44.2万吨,实现农业产值10.48亿元。今年又探索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新路子。
为确保职工群众增产增收,这个农场在用地养地增地力和坚持现代投入增实力上做文章。在土壤耕作上,农场新一届领导班子坚持秋整地,坚持以伏秋深松为主的松、耙结合的土壤耕作制。伏秋深松、耙茬,其主要好处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使土壤形成疏松多孔的结构,增大土壤蓄水量,减少土壤地表径流量;同时保持土壤合理的微团粒结构不被破坏,减少水土流失。特别秋起垄,垄上土块经冬春季冻融交替,碎土作用好,垄体土块质量好,不仅有利于作物出苗,还可积蓄较多的水分。据田间调查,可增加土壤含水量10%~20%左右,起到抗旱防涝作用。今年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同时,7年累计秸秆还田52.8万吨,使有机质含量始终稳定在7.6%~8.2%之间,从而提高了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实现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为提高农业抗灾减灾和增产增收能力,今年,在原有农机总动力2.52万马力的基础上,投资1500万元,新引进维美德T171型大马力、凯斯485大型大马力、迪尔佳联1076收获机、进口加拿大产自走割晒机、进口意大利产甜菜气吸式精量播种机及配套农机具20余(台)套,农机总动力增加了2720马力,进一步提高了播种、管理和收获的现代化水平。今年,通过引进全套先进的甜菜机械,使播种匀度和密度得到了保障,同上年相比,目前单从密度这一方面来看,单产水平有望提高30%。进一步提高了播种、管理和收获的现代化水平。今年,还投资350万元新建了农用飞机场以及相配套的附属设施,全面提高了农作物的后期管理能力。
这个场在提高种植户增收上,因地制宜,变劣势为优势,积极引进新作物创新栽培模式。按照麦-经(杂)-豆的轮作制度,调优种植业内部结构。加速引进高效经济作物,先后引进种植韩国金塔红干椒、美国刀豆、日本甜葫芦等高效经济作物。经过几年引进和筛选,甜葫芦、红绿南瓜、黏甜玉米、甜菜等经济作物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其中,种植大麻10000亩,芸豆4980亩,亚麻5116亩,甜菜12005亩。既保持了科学合理的轮作,又保证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栽培模式上变传统为现代,创新推广了多种高产栽培模式。麦类作物推广“缩行增密、宽苗带播种”,变传统的15厘米行距为10厘米行距栽培,增产幅度20%以上;大豆推广“大垄高台密植”模式,较以往的三垄栽培,增产幅度15%以上;玉米重点推广“大垄高台密植”、“双膜栽培大双覆、平播行间覆”气吸式催芽精量点播和全程机械化栽培模式,较常规栽培,增产幅度30%以上。
为使用标准化作业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这个场用提升标准意识这个“软实力”来诠释现代农业发展这个“硬道理”,做到各项农业生产标准实施不拖拉;目标管理不含糊;追究责任不迁就。并细化到了每一个方面、每一种作物和每一个环节。如在抓三秋起垄上,为实现“三度一型一净”的标准,多次组织机务人员反复对机械进行改装,今年对所有播种大马力机车都配置了整型机,一方面保证了垄作作物播后的垄体高度、垄向直度和田间的整体美观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保证了覆土厚度,从而保证了播种深度和出苗的整齐度。
如今,建设农场8万多亩金黄色的豆田硕果累累,15000亩稻田一望无边,就像金色的海洋,荡起了层层波纹,一片片玉米地生长旺盛,棒子粗又长,子粒饱满,一块块绿色的甜菜地果实均匀,在有小江南之称的建设农场,丰收的景象如诗如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