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黑河这块改革开放热土上的省军区边防某团广大官兵多年来与驻地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在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伟大征程上,催放了艳丽的双拥共建之花。
官兵冷暖挂心间
“夏天水满床,冬天霜满窗”曾经是边防军人艰苦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今不论你走进边防团哪个连队都会让你耳目一新,草青、花艳、楼靓……今天边防军人的生活与以往已不能同日而语。这一切与驻地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关心帮助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黑河市委、市政府领导始终把“双拥”共建工作放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把帮助连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援国防建设重要任务来抓,据黑河市双拥办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为驻地边防团投入建设资金约1000多万元,有力地支援了部队的全面建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倡议下,爱辉区委、逊克电业局、孙吴地税局、黑河交通局、黑河供电局等十六家单位与连队结成帮建对子。他们出人、出钱、出物,帮助连队进行全面建设。逊克县电业局几年来出资30万元为四连修建了灯光球场、羽毛球场,更换了兵舍塑钢窗。
智力拥军结硕果
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新军事变革的需要,1999年边防团掀起了科技练兵热潮。然而,练兵设备不配套问题一直制约着科技练兵的发展。地方单位积极为部队提供科技物资,全市12家对口帮建单位联合起来,投资60多万元,为基层连队解决学习桌椅500余套,大屏幕投影仪7台、录像机6台、电脑等电化教学设备1200多件,累计为部队送科技文化类图书8000多册,为了美化营区环境,营造官兵学习氛围,还为每个连队建立了反映部队特色的文化灯箱。地方单位的拥军热情大大鼓舞了边防军人的练兵热情,科技练兵开展得如火如荼。其中,研制的集机动、通信、夜视观察、卫星定位、野外生存等十大功能于一体的战备执勤车,在参加省军区科技练兵比武中获得了技术革新成果一等奖。新形势下要想真正做到强边固防,人才建设是第一位的。当对口单位看到部队在“科技兴勤”上缺少“专家”、“能手”时,他们在资金上舍得投入的同时,在人员技术上还给予了很大帮助,为革新边防执勤器材提高守边护境的能力传经送宝。
倾力支援地方经济建设
“守一方土地,保一方平安,兴一方建设”,这是人民子弟兵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少年来,他们充分发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和特别能忍耐的作风,时刻把保卫边疆、建设边疆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近几年,他们累计扑灭山火30多次,派出5000余人次在边疆荒山上植下了60多万棵青松、沙棘等绿化树苗,受到了黑河市委、市政府的隆重表彰。1999年冬季,西沟水电公司投资近亿元兴建的富地营子水库,因水库齿槽坐落在河床上,必须安排在冬天进行施工。当雇用地方施工队开挖到2.3米的深度时,因遇到河床岩石层,先后换了3个施工队也没啃下这块硬骨头。此时,公司不得不向子弟兵伸出求援之手。即将复员的老虎连和通信连70名老兵主动提前开进了工地。在后续部队的支援下,120多名官兵奋战10昼夜,共清理河床齿槽长180米,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从而为来年施工清除了障碍,并为公司提前一年完工。
倾情开展“爱心工程”活动
近年来,全团官兵积极开展“科技助民”活动。各连都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组成科技助民服务队,利用双休日为驻地人民群众提供微机、电器修理,大棚种植技术等服务项目。长发村村民李忠文是南方人,因不懂北方的种植技术而家境贫寒,八连官兵确定李忠文为扶贫户后,由连队生产员和饲养员组成帮扶对子,向他传授地膜覆盖、大棚种植和快速育肥养猪法,连续两年的帮扶,使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几年来,全团先后确定80个扶贫户,其中已使52户彻底脱贫。
今年3月,驻地黑河学院农村籍贫困大学生李丽雯患世界罕见“高颈髓神经及脑干病变”的疾病,消息传到部队后,团首长向全团官兵发起了“挽救生命,奉献爱心”的捐款号召,随后,不到一天时间里饱含全团官兵5000元爱心的捐款交到了对方手中。另外,团卫生队每年还定期开展两次以上“爱心献给第二故乡”的义诊活动。几年来,主动带领全团官兵义务为第二故乡献血72000CC,为贫困村民义诊1650人次,免费送药价值8000余元。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力地促进了驻地“两个文明”建设的发展,四连和八连等连队先后多次被驻地评为“军地共建先进单位”,2002年团被黑龙江省委、省政府评为“拥政爱民先进单位”。
如今,在边陲重镇黑河,人们看到的是人人倾心拥军,部队倾情支援第二故乡建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展望未来,军民必将共同在北国边城续写新的鱼水之情,共同呵护“双拥”这朵艳丽的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