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市政府关于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情况的报告。会议认为,市政府高度重视新农合工作,把新农合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关心群众疾苦的“民心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级政府成立了新农合管理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实行统一领导。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措施得力,推进工作力度大,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各地把新农合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层层签订责任状,定期考核,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新农合工作全面推开。二是广泛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各地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大量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开展了专题讲座,全市印发宣传单100多万份。农村各乡镇组建了工作队逐村逐户开展宣传动员。有的定点医院还印发了致农民朋友公开信,致参合患者公开信,承诺提供优质服务,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参合的积极性,思想观念明显转变,由观望、误解转为积极主动参合,2007年全面推开时参合率就达到了92.34%。三是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新农合基金安全运行。从试点到全面推开,各级新农合管理部门为确保基金合理使用,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对全市农村人口年患病情况、医药费、住院费用、参合意愿等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以此为依据制定了50多项监督管理考核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为搞好新农合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在管理上严格执行公示制度,从定点医院开始,把参合患者门诊及住院费用,报销金额直接公示到乡村,确保农民知情,接受群众监督。
总之,新农合已经办成农民得实惠,政府得信誉,卫生得发展的“民心工程”。我市新农合工作已全面推开,但就全国来讲还处在试点阶段,运行程序和规章制度还需要完善,还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国家和省补助资金每年八月至十月才到位,影响参合农民报销。二是有的新农合管理办公室力量薄弱,经费短缺,有的还没有确定职级,大部分管理办公室主任由卫生局副局长兼任,协调难度大。三是宣传还不够到位,存在死角死面。四是有的地方还没有建立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影响基金监管和运行效率。五是乡村医疗卫生基础条件差,人员素质低,满足不了参合农民的就医需要。
为了深入搞好新农合工作,把这一惠及农民的好事办好,会议提出以下意见。
第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扎实推进新农合工作。做好新农合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各级政府领导要站在关注民生、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抓好新农合工作的重要性,不能放松领导,要采取有力措施,尽快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管理机构要健全,尽快解决经办机构职级问题,管理人员要配齐配强,经费要给予保障。没有建立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的地方,政府应投入资金尽快解决,以免基金管理发生漏洞。同时,要加强对“一证通”工作的管理,真正方便群众。国家和省新农合基金到位晚的问题,有关部门要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建议,使基金尽早到位。
第二,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农民积极参合。目前看,还有一部分农民群众在观望,有的群众对新农合政策还有误解。因此,要进一步发动群众,提高参合的自觉性。要充分发挥工作队的作用,逐村逐户宣传新农合政策,澄清模糊认识,消除误解。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请受益群众讲解参合的好处。要把参合的权利义务及报销管理办法等政策宣传到家家户户,消灭死角死面,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参合的实惠,巩固和提高参合率。
第三,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基金安全运行。要充分发挥新农合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坚持经常检查指导,要建立健全严格的监督机制,充分利用信息网络对定点医疗费用报销情况实时监管,坚持实行公示制,接受群众监督,确保参合农民医药补偿及时兑现,确保基金使用准确,安全运行。
第四,大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基础建设,提高医疗技术水平。经过卫生管理部门几年来的努力,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医疗环境有了很大改善,但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还处在房屋老化、缺乏基本的医疗设备和人才的境地,村级卫生所都是个人办,以卖药为主,远远不能满足群众就医需要。因此,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市、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大政府对农村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大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改造力度,改善农民就医环境。要增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意识,目前看,制约乡村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关键在于缺人才。一方面卫生管理部门要对乡镇以下现有卫生技术人员强制培训,提高他们的医疗技术水平。一方面要加大城市医疗技术人员对农村的支援力度,应实行定期巡诊制度,帮助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提高技术水平。还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吸引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卫生院就业,在职称晋升等方面提供制度保障,使他们无后顾之忧。这样才能实现农民“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重症才到大医院”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