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于小兴安岭山脉腹地,盘亘于崇山峻岭之中的古龙逊官道犹如一条暗河,在人们不经意间,千回百转,涌动了近百年。为了撩开这条古道的面纱,我们古龙逊官道探察队一行18人,迎着霏霏细雨,向古龙逊官道起点——龙门进发了。在我们想像中的五尺官道,更是显得神秘和瑰丽,隐隐透着深沉博大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据县志记载:龙逊官道是民国五年即1916年修建,南起龙门县,北至逊河县的奇克镇。全程200余公里,孙吴境内76公里,路宽5米。全线共8个驿站,孙吴境内有5站1至5站,分别设在今小兴安,辰清屯、杨木山林场今前进林场、种畜场附近和吴家堡村逊河南岸。
我们的第一站是龙门。过去的龙门是个县城,曾是古龙逊官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它是通往黑河、逊河的门户。在过去的年代里,县城几乎天天有商队来往,除了当地商贾外,更多的是来自内地的南来北去的商队。县城外有牧马的天然草场,这就为长途跋涉的商队提供了理想的休整地。
县城的人们对商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们听惯了马脖子上的铃声,听惯了马蹄叩击沙石路面的嗒嗒声,甚至能从商队吆喝牲口的粗大嗓门中,判断他们的民族和故乡所在。不管白天和夜晚,只要有商队经过,人们总要送上茶水和干粮,送上温暖的火炉,送上一片浓浓的情谊。在县城的人们看来,载着商品的马队,纵横千里,翻山越岭,是值得敬重和同情的,更何况从他们的手中可以交换所需商品。
经过一个世纪的变迁,过去的龙门县已不复存在,被今天的龙门农场所取代,如今漫步在平整的沙石路面上,仿佛还能听到凝固了一个世纪的马蹄声。如今路两旁的树木带着深秋的墨绿,远处的原野透出成熟的鹅黄,和着微风细雨,点缀出一幅美丽的秋景图。宽敞明亮的场部,标准的三节小楼,繁花的街道和市场,都预示着今天的繁荣非昔日可比。
从龙门开始,我们驱车真正踏上了古龙逊官道。其实这条古道从1916年修通,到1938年就被废止了。东北沦陷时期,日军按所谓的“北边振兴计划”精神,在孙吴境内修筑了北黑、孙奇、孙二、孙四等4条公路。孙吴奇克镇公路,于1937年始修,1938年竣工,至此古龙逊官道完成了它22年的使命。
车向前行驶了一段路程,就无法再前行了,或因泥泞,或因桥断,更多的是因为古老沉静的路基上面已经长满了碗口粗细的树木,如果不是路基两边还能看出依稀可见的边沟,很难相信这就是曾经繁荣一时的百年古道。我们只好下了古道,沿着国道向下一站进发。到辰清站时已经到了中午,雨停了,天还阴着,我们只好停下来稍作休整。百年前的辰清只是一个小小的村落,二十几户人家栖息此地,他们住的是土木结构的茅草屋,我想与现在的辰清镇相比那就显得荒凉了许多,萧条了许多。现在的辰清镇已经发展到近千户,逾万人的大镇了。我们吃过午饭,又驱车赶往前进林场。车下了国道,我们再一次踏上古龙逊官道,这一段路一直通往前进林场,由于这段路一直被使用着,路况很好,我们几乎没有费什么周折就到达了场部。前进林场坐落在山岗上,依山傍水,景色秀美宜人。居民住宅是清一色的欧式二节小楼,这样的小楼有十几座,矗立在山坡上十分耀眼。
去下一站的路况就显得有些恶劣了,我们只好下车徒步前行,没走多远就发现了一架野葡萄藤,上面缀满了黑黝黝的果实,深秋时节,能在这古道深处,吃上一串野葡萄也算得上是一件幸事了。在这古道的两边,生长着红松、樟松、云杉、冷杉、水曲柳、黄波椤等珍贵树种;有鹿、猞猁、狍子、野猪、水獭等野生动物50余种,飞禽200余种;有黄芪、人参、刺五加、五味子等中草药材300余种,年储量30万公斤左右;有黑木耳、猴头、蘑菇、蕨菜等山特产品1500多种以及都柿、草莓、山葡萄等野生可食工业原料10余种。真可谓富饶而美丽,悠远的古道能融入这样的大山大水之中,显得更加博大而精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