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艳庭是逊克县文化馆一名普通的创作员。在十余年的文艺创作生涯中,他凭着对文化艺术的无限热爱,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卸下戎装 扎根边疆
1987年,汤艳庭参军到黑河边防七团,任连队团支部宣传委员。1992年他被领导赋予重任,负责宣传黑河好八连的先进事迹,一人肩负起曲艺节目的创作、导演和演出三项任务,在1995年好八连命名大会演出中,他所创作的群口相声和小品深受好评,得到了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张震将军的集体接见。1999年服役期满后,他被逊克县委、县政府以特殊人才的身份安排到县文化馆工作,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感谢和回报边疆这片热土,他以自己的全部热情,投入到边疆的文艺创作事业中去,他常常告诫自己说:“不要把自己当做什么特殊人才,要把握好这难得的机遇,用实际行动回报县委领导及社会各界对自己的关爱。”
甘愿奉献服务基层
到文化馆工作的第一年,县委正在开展农村文化大院活动。他深入乡村了解民情民风,进行创作和辅导。经常自己出钱买车票、骑自行车、甚至步行到基层,就这样,他一年间辅导了30多个村屯的曲艺小品学员,创作了小品《算卦》、相声《谁的错》、快板《我爱家乡》等30多个作品,深受广大农民的喜爱。1999年至今,他平均每年下乡都在100天以上。在辅导乡村演员的同时,他还积极为县直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部队、学校进行创作辅导,在全市政法系统文艺汇演中,他创作的小品连续三年获得第一名。工作之余,他还十分注重对曲艺人才以及小品表演人才的挖掘和培养,由他辅导的小演员刘蕊走上了省电视台的“咱村也有文艺人”舞台。他还利用业余时间开办了快板班,为逊克县培养了20多名曲艺人才。
勤于思索 精心创作
文化馆除了辅导工作任务外,还有大量的“送戏下乡”、“春节团拜会”、“广场文艺”等演出任务,每一次的演出他都精心创作、认真编排,不断提高节目质量,力求使节目更加贴近生活、贴近百姓。在全市两年一届的“黑河之夏”文艺调演中,他创作表演的曲艺小品节目多次获得一等奖,已成为黑河文艺汇演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2006年,黑龙江省电视台创办了“咱村也有文艺人”栏目,逊克县选派代表队参加比赛,他是代表队的主力成员,在小品创作中,他十分注重作品的哲理性和警示性,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逊克代表队一路过关斩将,顺利进入了前六名。
执著追求 争创精品
在多年的探索创作中,他始终牢牢把握准确的政治方向,要求自己每一个作品,尽可能的让观众从中看到党和国家为了让人民生活富裕、社会和谐而做出的不懈努力。2002年,全县开展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后,他深入基层寻找灵感,以执着的精神,创作和表演了反映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小品《法外情》,在全省“宏达杯”戏曲小品大赛中获得了编剧表演两项银奖。2006年7月他创作表演的小品《电话情缘》,参加了第十四届全省“群星奖”大赛,个人获编剧、导演、表演三项金奖,并代表黑龙江省参加了文化部在深圳举办的全国“群星奖”大赛复赛,从全国各省市解放军武警部队64个参赛小品作品中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去年11月9日又参加了在湖北黄石举行的决赛,获得群星表演大奖
无悔付出 彰显本色
他在县文化馆是一名普通的工人,没有官衔,也没有任何职称,工资在同事中最低,但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挣多少钱没关系,什么职称没关系,什么身份也没关系,最主要的就是我可以用我的付出为全县人民带来欢乐。”在部队时,他的耳膜受过炮震,加上不断的熬夜创作,又患上了神经衰弱的毛病,耳力逐渐减退,耳鸣严重。在他创作演出时,爷爷、奶奶、父亲三位亲人先后离他而去,母亲过世时,他也因为演出任务重,没有时间送上一程……舞台上,他把欢笑带给了观众,背地里,他一个人独自蹲在角落里痛哭。有人问他:“这样做,值不值得﹖”他说“为了我深爱的这片土地,我无怨无悔”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04年以来,汤艳庭连续三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文化先进个人”;2007年又被评为“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获得逊克县“十佳公仆”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