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面对优质教育“僧多粥少”的现象,一些高中学生和家长慕名到外地选择学校就读,踏上了异乡求学之路。数年过去了,少数在外苦学的孩子如愿以偿,但更多的孩子未能如愿考上心仪的大学,与留在黑河就读的同等学习水平的孩子比,成绩有的反而下降。这种现象应该引起学生和家长的理性思考,从而慎重择校。
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子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千方百计想为孩子创造条件,进入心目中的“名校”,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能够为今后走向社会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同时,一部分学生初中毕业以后,期盼着到外面的精彩世界一试身手。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们才走出黑河,到外面去闯荡。
应该说这些家长和学生的愿望都是美好的,但是异乡求学、异地就读存在的一些问题不能不引起重视。从黑河走出去的高中学生在这些学校里能够出类拔萃、独占鳌头的不是很多,绝大部分学生既当不上“红花”,甚至连当“绿叶”都困难,许多学生产生了焦虑心理和厌学情绪,影响了正常水平的发挥。在家千日好,出门事事难。异乡求学是一个苦差事,且不说高中三年学生、家长所要承受的沉重心理负担,单就是昂贵的学费、租房、陪读、往返等诸项费用就非一般工薪家庭所能承受。所以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把孩子送出去就无异于给自己压上了沉重的经济担子。外地“名校”的教学多以自学为主,教师大都“一教了之”,缺乏辅导。大多数家庭对于在外地上学的孩子只能采取“遥控”的办法,这其中存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高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青春期,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急需和家长沟通与交流,但是由于地域阻隔,面对面的交流很少,容易出现不良后果。
其实,留在当地就读还是外出择校,要因人而异、更要看效果,不能随风,在家门口就读并不一定要比外面差,反倒有更多的有利条件。近年来,我市高中注重教学质量,许多学生考上了理想大学。黑河中学2007年考入浙江大学的王冠同学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他刚入学时成绩并不是很突出,在任课教师和本人的努力下,他的成绩稳步提高,2007年以优异成绩被浙江大学提前录取。2008年高考,黑河中学考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发挥稳定,成绩继续稳中有升,有32名学生的成绩超过了600分(2006年14名,2007年19名),牟景宇同学高考总分为645分,被中国科技大学提前录取。邢程等6名学生被黑龙江大学小语种招生提前录取,在全省重点高中小语种录取考试中录取率名列第一。嫩江、北安等地的高中在近年高考中也获得好成绩。
选择什么样的学校,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奠定一个什么样的基础,对于初中毕业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客观地、冷静地分析自己的实际状况,做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和评价,为自己选择合适的发展空间是明智的选择,就会为自己的成功增添一份保证。多一些理性思考,少一分盲从,距离成功的彼岸就更近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