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文体新闻 正文
胡耀邦黑河考察掀开改革开放新篇章6.11
http://heihe.dbw.cn   2008-06-11 09:21:48

  在黑河改革开放30年历史上,1984年8月11日、12日是具有十分重要意义的日子。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就是在这两天莅临边城黑河,提出“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齐飞”期盼,像一股强劲的东风,把黑龙江畔的改革开放大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东风强劲

  跟随胡耀邦来黑河负责新闻报道工作的新华社记者张持坚,在他所撰《胡耀邦黑河之行》一文中这样写道:

  “8月11日临近中午,我们飞抵边境城市黑河。在黑河宾馆二楼的一间屋子里稍事休息,连水也没喝,胡耀邦就站了起来:‘走,先看看他们(指隔着黑龙江的对岸)’。”

  “午饭后,胡耀邦独自到江边溜达,瞭望对岸。下午,又坐吉普车到边防某部八连,登上有6层楼高的观察哨,再次仔细地观察对岸。接着,他把望远镜转过来,看了一遍黑河市全貌。‘不行,破破烂烂的,和人家比差远了!’他喃喃地说着。”“胡耀邦的脑海里,印着反差明显的两边的情景。他不由摸了一下脸说:‘这里搞不好,脸上无光!’”

  “当天晚上,他和黑河地区的负责同志座谈到11点多钟,反复探讨怎样尽快改变黑河这个‘窗口’的面貌。”

  第二天,在黑河宾馆二楼会议室,胡耀邦在向200来名干部讲话时,明确提出:“必须把黑河市建设好。现在黑河市的面貌我是摇头的。当然要求太急了办不到,但三五年总要有所变化,我们要敢于和对面比。”

  张持坚在这篇于1989年6月,即耀邦来黑河考察5年后撰写的文章中,对胡耀邦的黑河之行做了下列两点议论:

  一是认为给长期在黑河地区工作的干部“带来了清醒的风!”

  二是在文章的结尾段最后这样写道:“回顾耀邦当年的考察,说转机和变化就是从他考察以后开始的。”

  黑河人对胡耀邦的考察黑河之行由衷感激、铭记。原黑河行署经济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后来“奉命”进京担任了8年联络员的赵志诚,感受尤为深刻。三年前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90周年之际,他在《黑河日报》上发表《深切的怀念永远的鼓舞》一文,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样一段话:

  “胡耀邦同志的殷切希望,意义重大而深远。首先为黑河的经济建设、发展前途找好了定位。让黑河向深圳学习,向深圳看齐,达到深圳的水平,和深圳‘比翼齐飞’,这种志向将长期鼓舞黑河人民艰苦奋斗。同时也得到了各方面,尤其是省、国家上层机关的认可、重视和支持。”

  正是怀着这种感恩之情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老赵在原行署专员李达的鼓励、支持下,于2004年靠骑自行车四处搜集素材,最后在市直各有关部门的大力配合下,编写并出版了《黑河人民借东风——黑河改革开放二十年纪实》。

  春潮涌动

  胡耀邦总书记向黑河提出的:“南深北黑,比翼齐飞”的伟大号召,有如一曲响亮的进军号角,鼓舞、激励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开放精神指引下,战胜困难,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他对全区领导干部的震撼人心的讲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大家封闭守旧的无形思想枷锁,更加积极、大胆地投身改革开发事业之中。由地委副书记王德祜,行署副专员谢振忠负责组织实施的改革开发方案,迅速、有序地展开。过去不敢想、不敢办的事,很快见诸行动并取得预期成果。

  在省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张恒轩的帮助下,以原中国地区开发咨询中心主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李昌,经济学家童大林为首的17名国家和省各方面专家组成的黑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咨询考察团,于1985年7月25日来到黑河进行了为期17天的区情综合考察之后,在8月10日至12日召开的黑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咨询会上,各位专家分别发表了各自的高见。

  李昌在闭幕会上,从理论的高度肯定了黑河地区确定“内改外联,综合开发,建港通贸,兴边富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落实胡耀邦总书记伟大号召的十项措施。专家组会后所形成的专题书面报告,得到省委、省政府的批转之后,全区广大干部、群众,斗志昂扬地投身到落实行动之中。

  为了得到国务院各部门的支持,从1985年到1993年,陆续有复建北黑铁路、兴建黑龙江大桥、兴建西沟水电站、兴建黑河热电厂、创建黑河师专、振兴边境贸易、开展边境旅游等15个大型项目工作组开进首都北京,争取立项,招商引资。

  1986年和1987年,先后担任黑河行署专员的王德祜、何永林,在京召开了3次、有60多名国家部委领导参加的咨询会议。

  李昌、童大林以及国务院经济发展中心主任马洪,我国著名经济学家于光远,原我国驻外大使、中心秘书长康晓,专家高原,原卫生部部长崔目犁等,陆续被聘请为黑河行署顾问。

  为了更好地取得中央及省各部门的支持和指导,黑河驻北京、哈尔滨办事处很快组建并卓有成效地投入了工作。

  投入改革开放大潮的边城黑河,一派生机勃勃景象,充满活力,成为中外关注的一大亮点。

  上个世纪60年代担任黑河地委书记的王钊同志,于1989年深秋重返他工作多年的边陲热土,目睹故地呈现的一派沸腾景象,按奈不住激动的心情,欣然挥笔撰写了一篇“黑河,走向更美好”署名文章。

  文章中有一段文字这样写道:“在黑河住了几天之后,我发现黑河的巨大变化中,有着更深层的内涵,那就是黑河地区的干部和群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思想真正解放了。他们从自己的区情出发,深谋远虑,制定了一整套立足现实,创造未来的发展战略。凡是我接触到的干部和群众,他们一谈当前的变化,欢欣鼓舞,谈未来远景,充满美好憧憬,信心十足。听后,我感受到,在这近7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60万边疆人民将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重镇腾飞

  胡耀邦视察黑河,对我们北疆重镇腾飞的意义和作用,得到国内外媒体的一致肯定。

  台湾《自由时报》于1989年发表的“黑河是双方关系的温度计”说:“黑河为中苏交界黑龙江江边的最大城市,1984年胡耀邦访问此市时,曾提出:‘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齐飞’,基于此,中共开始大量投资于这座原来被忘的边城,开辟机场、公路,从哈尔滨至黑河的哈黑铁路也将在今年10月通车,使得此城随着中苏关系的解冻,而成了黑龙江上对苏边贸的重镇。”

  新华社记者徐江善在其所著《寻梦俄罗斯》第一章“帷幕在寒风中拉开”中这样写道:

  “1989年2月末,我第一次来到边陲重镇黑河……

  我记忆中的黑河,如同童年时放飞的风筝,遥远而又模糊。如今,置身其中,扑入视野的是一幅多彩的画卷。一幢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一处处破土打桩的工地在昼夜施工。大街上,南来北往的客人操着南腔北调交谈着,匆匆赶路;集市上,热气腾腾的繁闹景致,给小镇搅起一阵阵春潮。

  黑河,在向国际商贸城迈进。”

  《经济参考报》于1990年10月19日刊载的“黑河:苏醒的处女地”中写下这样一段评语:“在这里,你可以从日常生活到政府行为,处处感受到黑河人的‘开放意识’。我想有了这种‘开放意识’,黑河还能不繁荣吗?”这位作者的预见,得到了历史的充分验证。

作者:李广厚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