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黑河历史文化资源 正文
回忆我童年的爱辉 6.11
http://heihe.dbw.cn   2008-06-11 09:10:58

  说点风俗习惯

  古语说:“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又说:“南京到北京,乡俗大不同”。

  现在随着时代的巨变,交通的发达,人口的流动,信息的交流,媒体的传播,风俗习惯的改变极大的加快了。尽管如此,各地的风俗习惯还是不一样的,有些差别还很大。我童年的爱辉变化怎样了我不清楚,我只说点我当年听到见到的一些风俗习惯。

  出门上街总要提前打扮一番。不论大姑娘还是小媳妇,特别是老太太,在出门上街之前,先得梳梳头、洗洗脸,年轻妇女还要略施脂粉。然后穿上蓝布长衫、白袜子、黑布鞋,打扮的干干净净、利利索索,才出门上街。这是当时最流行,最时髦的打扮。

  一部分本地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说话挺有意思。她们把“去”不说“去”,而说成“客”。他要问你上哪去,便说成“你客哪客”。你要问他哪一天到我家来,他就会说“明儿”明天或“后儿”后天“客”。如果在半路上迂到他,问他上哪去了,他会告诉你说,“我串门客啦”。她们不仅把“去”说成“客”,还把“街”说成“该”。本来他要上街去,你要问她上哪去,他会告诉你说“我上该客”。当时有的青年人利用老人们的话开玩笑说:“我今儿客该客买瓜子嗑”。

  “下奶”是当时很时兴的一种习俗。如果乡邻四舍谁家妇女“坐了月子”生了孩子,大家便纷纷前去看望祝贺并送去礼物,这就叫“下奶”。送“下奶”的礼物,一般是挂面最好是盒装的和红糖。

  “端盅”是一宗庄重而严肃的喜事。“端盅”是一种仪式,是男女正式订婚的一种仪式,很普遍很流行。那个年代的婚姻,一般都是先经媒人介绍,经双方父母同意后才能定下亲事,而“端盅”是订婚的正式形式。“端盅”的日期由双方商定。正式“端盅”的那天,由男方的父母带着儿子并请上一位陪伴者共四人,携带着衣料、喜酒、糖果点心等各四件瓶、包礼物到女家。女方则由父母和女儿并请上一位陪者计四人,共同接待。双方见面互致问候之后,再展示礼物,共商有关婚嫁之事。最后举办家宴,互相敬酒祝贺,直到宴罢欢悦而归。只等到了商定的日期为儿女操办婚事了。“端盅”的一切花费,均由男方承担。

  爱辉地处边陲,以俄为邻,受其影响较大,在汉语中掺进了许多俄语和少数民族语言。譬如:把啤酒叫“毕沃”,把一袋白面叫“一铺子”白面。把面包叫“列巴”。把砖垒的火炉子叫“别列搭”,把洋铁打的炉子叫“别列气”,把礼帽叫“史俩巴克”,把“仓房”叫“按巴拉”。矮腰皮靴叫“巴金克”,圆水桶叫“畏大罗,”狍腿皮做的靴子叫“齐克密”,猂皮套库叫“翁得”,狍皮大衣叫“大哈”。管抗大活叫“吃劳金”,管出卖劳动力叫“卖老博代”等等。现在有的老人还在使用,但年轻人大都不知道了。

  一进猎月,年味越来越浓,过年的准备也越来越紧。一般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杀年猪。把左右邻居和亲朋挚友找来,大家动手把猪一杀,好肉留着过年,把肠和血灌成血肠,让大家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大吃一顿。二是包冻饺子。事前先把左邻右舍前院后院的次序安排好,然后一家挨一家的包下去,每晚一家。包饺子时,说说笑笑,有的讲故事,有的说笑话,很有意思。有的大户人家人口多,成麻袋的包,一吃一正月,甚至吃到二月二。每晚包完一家的饺子,还要煮上一锅让大家尝尝,而后欢笑散去,等明天晚上再包另一家。三是“走油”。啥叫“走油”﹖就是把土豆、丸子、豆腐、鱼、散子等用油炸出来,以备过年之用。这三项完毕之后,过年准备就基本就绪了。

  爱辉最讲究的过年食品叫“八碟八碗”。“八碟”是指将猪下水、鸡、蛋、肉、菜等制成的八个冷热菜分别装入八个碟中,所谓“八碗”是用自家产的茄子干、豆角干、黄瓜干等干菜,分别装在八个碗里,然后加入肉类和各种作料,上屉蒸熟,然后冻成冰坨放在库中待用。等到吃的时候,再放入碗中重蒸一遍。两者合起来,叫“八碟八碗”也叫“八八席”。这套食品既可登官方大雅之堂,又充满浓郁的农家风味,是二者的巧妙结合。在我看来,这是古城食文化的精华,又是古城食文化的一大特色。如果哪几位外乡人有幸来此吃顿地道的“八碟八碗”,他们一定会拍案叫绝,大加赞赏。

  完

  附记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字,没有现成的资料,全凭记忆,肯定会有张冠李戴、东事西说之类的错误,敬请知情者提出意见,批评指正。

作者:张庆生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