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我们主任可年轻了,办事头头是道的,听说,是前两年毕业的大学生!”
“是啊!我们书记也是前几年刚毕业的,看来将来也该让咱们的孩子上大学啊!”
在尾山农场,年纪轻轻就走上领导岗位,已不是新鲜事儿。
尾山农场位于黑河市中北部,是个资源小场,总耕地面积不过22万余亩,职工4000余人。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小农场,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却有着不小的魄力。
近年来,尾山农场党委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用市场经济的大视角来认识人才在农场建设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视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先后不到两年,已有近10名大学生在农场安家落户。
农场认识到:到农场生活远不是这些大学生的主要目的,他们之所以能远离家乡来到这里,就是想要干一番事业。因此,农场在为他们落实好生活补助和住房补贴的同时,也为他们设计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制定了“一组一生”的近期人才培养目标。所谓“一组一生”就是每个管理区的每个居民组都有一名大学生,不论其年龄大小,资历深浅,只要有能力,群众认可,便予以重用,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徐广林是一名放弃在大城市工作,一心回到农场同乡亲们一同创业的大学生,由于工作出色,三四年的工夫,他很快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基层领导干部,年仅28岁的他去年十月被任命为第一管理区第一居民组组长,成为农场最年轻的基层干部。在巨大的鼓励下,他更加刻苦地钻研业务,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得到了干部职工的一致好评。
王希庆是2004年毕业来到农场挂职锻炼的大学生,锻炼结束后,他本来可以回到上级分局工作,但小王在农场工作期间,看到了这个农场对引进的大学生无论在工作上,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了亲切的关怀,而且农场领导们在用人方面的魄力更让他刮目相看,为此他放弃了回分局工作的机会,选择留在农场。这不,由于工作水平突出,小王于去年年底被农场破格由一名科员提职为第一管理区常务副主任,党委副书记一职,同样28岁的他不仅同小徐一样是农场干部中的“嫩苗苗”,更是农场近几十年来提职幅度最大的。
姜洪涛大学毕业到农场一参加工作就被送往哈尔滨脱产学习一年,回到农场后对口安置;汪兴林毕业后被安置在农场引进的外资企业做外国专家助理,月工资和管理区主任一样高;2007年底,又有两名本科毕业生相继被任命为尾山农场第一管理区副主任、居民组长和管理区常务副主任、党委副书记。
在尾山农场重视大学生已经成为一种风尚。据了解,这个农场的外资企业、场办企业、场直和基层的各单位均有大学毕业生在从事重要工作。第一管理区主任周广印说:“我们基层就需要这种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以后农场再进大学生,有多少我们要多少!”
尾山农场不仅重视外来引进大学生,而且还注意培养本土人才。这两年先后出资送出近30名本土基层年轻干部参加农业、农机、畜牧养殖等培训学习,如今这些学成归来的年轻干部,已经深入到农场的基层居民组为农场创业献计献策,尽心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