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购买农机具,国家帮助掏一部分钱。这一惠农政策为农民吃了一颗“定心丸”,使他们购买大型农机具、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经营的积极性空前高涨。
据统计,2007年我市大型农业机械已增长到4.5万余台,其中大型拖拉机6000余台,大中型配套农具3.6万余台,大型联合收割机2500余台,分别比2003年增长52%、92%、51%,田间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2%以上,主要农作物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统筹规划加快农机合作社建设
近年来,我市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模式,进一步加大了组建农机合作社工作力度,吸引广大农户参与到农业机械化生产中来,有效满足了农业生产所需,推进了现代农业发展。
市委、市政府对农机合作社组建和经营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全市农机合作社组建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的实施意见》,拨付了专项经费,实行了政府与农机合作社所在乡(镇)签订组建责任状、农机局与农机合作社签订组建合同书、农机合作社与车组签订组建协议书的“三级监管”机制,使农机合作社的各项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国家和省的大力扶持,去年,我市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组建农机合作社55个,购进大型农业机械828台。截至去年11月中旬,全市的98个农机合作社总作业量达到526万亩,最大连片作业面积16500亩,总收入达到6017万元,实现纯利润432万元,各农机合作社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效地促进了村域经济发展。
规模经营确保农业节本增收
农机合作社的大规模出现,有效地带动了大型农机装备更新,也使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田间作业达到了标准化要求,降低了耕作成本,增强了抗旱、防涝能力,提高了粮食产量和品质,使农民实实在在地尝到了甜头。
全市农机合作社实行“三·三”轮耕制,积极推行“土地租赁”、“六统一分”和“连片作业”等经营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农户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的积极性。各地积极开展跨区秋整地作业,农机合作社的大型农业机械都达到了满负荷作业,跨区作业面积达到140万亩。嫩江县科洛镇科洛村通过良种补贴的办法,将32户农民的2000亩土地交给农机合作社,实行“统一整地、统一种肥、统一播种、统一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按亩分红”的经营模式;逊克县双河村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大型农机具的优势,不但承担本村70%以上耕地作业面积,还辐射周边2~3个村(屯)的近万亩土地。
连片作业、规模经营,大大提高了机车的作业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经测算, 98个农机合作社共计降低农机作业成本500多万元,这些农机合作社普遍降低了收费标准,为农户节省机耕费1800多万元。
场县共建推进农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区域一体化思路,我市积极打破行政壁垒,全面开展场县共建,积极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扩大了农机跨区作业规模,全面开展“五秋”整地,使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北安市与农垦北安分局达成发展共识,几年来,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倾斜等措施,先后在通北镇、城郊乡、杨家乡、赵光镇、海星镇5个乡(镇)建立了15个千亩深松整地示范田。在杨家乡和平村建起了一处场县共建大豆高产示范园区,示范区耕地全部交由赵光农场负责耕种,在种、管、收各个环节,实行农场模式标准化作业,促进了联营联合,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势互补。
农垦九三分局农机装备水平处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自2003年开始,嫩江县积极推进农机、农技和产业对接,依托农垦九三分局大型机械存量大、水平先进等特点,积极推进土地规模经营,鼓励农民连片种植,与境内农场实施“整村推进”战略。4年来,引进农场大型机械500余台(次),累计为县里统种代耕土地430多万亩,农民机耕成本亩均降低6.70元,实现增收2亿多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