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考进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的刘翠兰,一晃在这所大学学习、工作了28个年头。作为“山沟里飞出的金凤凰”,她以优秀的学习成绩,突出的教学、工作业绩,为鄂伦春民族、为家乡黑河,争得了一个个闪光的荣誉。
刘翠兰性格开朗,作风像个“假小子”,待人诚恳热情,加上在文艺、体育方面是个小有名气的“校级选手”,所以在校读书期间不仅当上班干部,还很快入了党,1985年本科毕业后留校担任预科部教师。
走上学校教学工作岗位之后,她通过刻苦学习,7年后考上了本校的研究生,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政策定为自己的研究方向。她的毕业论文《东北渔猎民族妇女问题研究》,由于独辟蹊径,观点深刻,论证缜密,受到导师及专家的赞许。1999年,她晋升为副教授,同时,还被任命为预科部党总支副书记。
在预科部工作的近20年时间里,刘翠兰关心他人,乐于奉献,先后资助了6名来自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完成了学业。为3名贫困生募捐了社会资助6000元,为50多名贫困学生募捐到衣物200多件,成为学生们的良师益友。
2004年3月,她转岗为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后,用了两个月时间对本部教学状况、特点、目标和师资水平进行了深入地了解和调查,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思路,通过实践获得了预期成果。
她坚持以教学科研推动教学改革,先后完成30多万字教学科研论文。所撰《少数民族预科教学模式与探索》,分别荣获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科研成果二等奖。
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在给学生讲授“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章时,通过讲解、观看录像和讨论等形式,把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贯穿到整个教学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她坚持从事关于少数民族的科学研究,出版或发表的科研论文达100多万字。《东北渔猎民族妇女问题研究》、《论鄂伦春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进步作用》、《试论中俄两国处理民族问题的经验与教训》等论文;《鄂伦春族风情录》、《中国少数民族风情丛书——鄂伦春族》等著作,与读者见面后获得普遍好评。
常言说:“人的价值在于奉献”。刘翠兰以其突出的业绩和作为,先后多次荣获了中央民族大学“优秀班主任”、“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曾被评选为北京市民族团结模范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