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7岁的张君,自1996年下岗后,不怨天不怨地,而是千方百计寻求再就业门路,艰苦创业,勇于开拓创新,把一个最初只有24平方米的小吃部活动板房发展到了如今446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吃、住、行综合服务经营体系。现拥有员工8人、年产值50多万元,纯收入10万元以上。在格球山农场个体经济发展中被誉为创业女能人。
艰苦创业 矢志不渝
张君从1996年下岗从事个体饮食业,转眼已有12个年头。12年的风风雨雨,使一个经营饮食业的小吃部,发展壮大为固定资产达130万元,拥有446平方米的两层楼房,是格球山农场最大的个体饭店、旅店、车库于一体的个体工商户。她也由一个普普通通的下岗女工,成长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个体饭店、旅店的管理者。饭店、旅店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利润逐年的提高,到目前为止已累计为国家上交税金近10万元。张君个人连续6年被农场、农场党委授予“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2003年度、2006至2007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的企业被黑龙江农垦总局消费者协会评为“放心消费餐饮八名店”和“诚信典型企业单位”。
1997年4月,张君开始筹集资金,向亲戚朋友借了一部分,又贷个人一些,在场部黄金地段买下了一栋房子,经过一个多月的维修、装修终于在5月伴着鞭炮声她的同乐饭店、旅店开业了,开业以后她从实际出发,除请教他人外,每天都在琢磨怎样才能迎来众多的客人、取得好效益,通过学习,总结出求新、求实、求活、求精是经营好饭店的关键。通过自己独特的风味和口味以及良好的服务态度诚实守信的经营,合理将客人留下用餐。
多年的商海搏击,使她有了更多的人生感悟,对个体企业的管理,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何充分发挥好员工的积极性,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成为一个团结协作,富有战斗力的团队。她在生活中关心员工的每一个细节,过节时大家都有慰问品,身体有病时督促看医生送药,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体贴员工使他们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另外,还结合实际推行了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机制,层层负责,绩酬挂钩,使每个人都紧紧拴在整体利益的链条上同步运转,环环相扣,相互协作,彼此制约,形成了管理一条线,服务一条龙的良性经营模式。
热心公益 奉献社会
经营旅店业十几年来,时常会遇到经济上困难或行动上不太方便年老体弱的顾客,还有的顾客有住店钱就没有吃饭钱,遇到这些情况,她们就煮上一碗热面条端到他们面前让他们吃饱,使他们感激万分,7年以前的冬天外面刮着风下着大雪,下午4点多钟天有些黑了,通往嫩江的客车乘务员跑到她家说,车上有位老大爷要住店从车上下不来了,她和爱人赶紧跑出去,这时大爷都站不起来了,她二话没说把老人背到自己住的热炕头上,煮了一碗热姜汤老人喝了下去,等缓过来后,又把饭送到老人家跟前,老人感激地说:“我好像到家了,谢谢你们好心的年轻人。”当天晚上她们把这位老人留在炕上住。自从她开旅店以来一年当中也得花上上百元备点感冒止咳去痛等小药。
2004年农场为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将沿街平房全部拆除建设商宅楼,为了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扩大规模,她通过贷款、亲朋好友借钱等多方筹集资金130多万元,在场部黄金地段买了446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其中一楼开饭店,二楼经营旅店,饭店开业一年多来,以其独特的菜肴、优质的服务,实现了生意兴隆,客源不断,仅2005年便创总产值80余万元,纯利润15万元,不但取得了理想的经济收入,同时,还解决8个人的再就业。除此而外,还把“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好务”作为饭店、旅店的经营宗旨,经常和请来的厨师共同探讨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求,达到让顾客满意,只有这样才能多创效益。饭店、旅店营业的对象来自全国各地,四面八方,她开的饭店、旅店就是要营造出“不是家胜似家,比家还温暖”的感觉。1999年,一位来农场办事的客人,在途中把钱丢了,身无分文,住进了旅店,当她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赶走顾客,而是好言安慰,免费提供住宿就餐,感动得这位顾客不知说啥好。
企业在发展的同时,张君不忘回报社会。几年来,她已为贫困家庭捐款上千元,真正把一片爱心无私奉献给社会公益事业和困难户,此举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回首创业之路,让她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未来,她信心倍增,将带领饭店全体员工以更加热情周到的服务,坚实的步伐向更大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