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江滔滔,哨所巍巍。雄豪不羁的黑龙江水记载了边城昨天的历史和今天的成就,同时,也哺育了一个享誉北疆的完全属于女性的哨位——女子民兵观察哨。提起这个位于爱辉区黄旗营子村的哨所,不得不说一说有一位陪伴哨所走过30多年,从最初的“姐妹哨”到“母女哨”,再到“夫妻哨”的女哨长——邵月华那感人的戍边往事。
38年前的“姐妹哨”
38年前,根据边防形势的需要,黄旗营子生产队党支部决定:利用江边两棵大粗树,拴上软梯建起简易观察哨,正式成立了女子民兵观察班。此时的邵月华,本应该可以做村里赤脚医生,却毅然同在本村插队的上海知青姐妹们一起报名参加了女子民兵观察班。
一年下来,女子民兵班的姐妹们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邵月华“扎根哨位心不悔,乐为边防献青春”的理想始终没有动摇过。她们认真观察分析,并及时做好记录,一丝不苟地履行哨兵的职责。女子民兵哨距离爱辉边防站约6公里,姐妹们有不懂的事就去请教他们,边防站的同志也常派人帮助她们熟悉业务,给她们送去观察器材、图纸等物品,还教她们维修保养器材的知识,使她们很快掌握了识图、用图、换算单位、测量距离、标定方位等基本要领。有时她们还向当地长辈们请教,实地察看边界走向和边境现状。
那是1974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为了完成一次特殊任务,邵月华和女民兵们在零下30多度的寒风中连续观察了3个多小时,最终凭着出色的观察经验,她们查明了情况,圆满完成任务。邵月华也因工作出色成为了这个女子民兵班的哨长。1978年9月,她作为优秀民兵代表,参加了沈阳军区民兵工作“三落实”表彰大会,她被评为“优秀民兵标兵”,所在的哨所也被军区授予“常备不懈的哨兵”称号。
随着上海知青返城的离去,民兵哨所的成员越来越少,此时,已经有了第二个孩子的邵月华也不得不离开心爱的哨所。
从“母女哨”到“夫妻哨”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已经离开哨位整整5年的邵月华,总是割舍不断留恋哨所的那份特殊感情,她,又一次毅然选择了心爱的哨位。
这时,哨位上以前的姐妹们大部分都相继出嫁远走他乡了,只有一座被上级主管部门专款修建的20米高的“保温哨塔”静静地矗立在那里,最终,她干脆向上级部门请示,一个人承担了执勤站哨的工作。
邵月华的女儿李迪也爱上了耸立在黑龙江畔这高高的哨塔。她只要一有时间,就会来到哨位上和母亲一起站岗执勤。渐渐地,女儿不仅从妈妈那里了解到小小哨所过去的辉煌,也从那高高的哨塔上读懂了母亲那心中的哨位是如何的重要。后来,中专毕业的李迪,就利用工休时间,担起了替妈妈执勤站岗的重任。从此,小小的观察哨也就成了边陲线上一座耀眼的“母女哨”。后来,女儿因工作变动离开了哨所,邵月华又做通了老伴李新河的工作,就这样,李新河当起了邵月华的通信员。为此,李新河不得不把家中的地全部租给了别人,还卖掉了家中多年饲养的奶牛。
如今,30多年的沧桑岁月已在不经意间悄然离去,然而,小小哨所不平凡的历史变迁,却印证了一代戍边人——邵月华那不平凡的执着人生,在她的人生座标上,心中的哨位最神圣,就像这巍巍耸立在边境防线上的高高哨塔,永远矗立在祖国最需要的边关前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