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七大模式彰显爱辉新农村建设亮点 4.3
http://heihe.dbw.cn   2008-04-03 10:20:46

  爱辉区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农村发展道路和建设模式,通过两年的不懈努力,全区初步形成旅游牵动型、城郊发展型、企业带动型、畜牧发展型、劳务转移型、场区共建型和特色经济型七大模式,试点镇(村)主要街路硬化率达到100%、饮用安全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人均收入连续两年实现5%以上增长目标。全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经济、村屯环境、社会事业及农民文化生活等多方面都取得快速协调发展。

  旅游牵动型:充分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强力打造农村休闲游和历史文化游品牌。作为唯一试点镇的爱辉镇,充分抓住有利资源,以推进“三园三馆”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城镇旅游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现瑷珲历史陈列馆、卫国英雄纪念馆、沿江公园、森林公园均已对外开放,年接待中外游客4万多人,年创收130多万元,爱辉旅游的主体框架已初具规模。

  城郊发展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抓住地缘、资源和对俄口岸优势,引导和鼓励城郊农民发展蔬菜种植和大棚经济等见效快,收益高的产业。2007年在幸福乡长发村建立无公害蔬菜示范园区600亩。大地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4680亩扩大到6000亩,蔬菜总种植面积占全村耕地面积的51.2%。并成立了无公害蔬菜协会,经过检验检疫、质量监督部门的审核认证,让市民吃上放心菜。同时增加铃兰、金钱菊、水仙、鸡冠等10余个花卉品种培植,扩建成花圃300平方米。开辟了400亩马铃薯种植出口基地,当年就出口马铃薯40吨。

  经济组织+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目前全区产业化龙头企业已发展到9家,带动农户9055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066元,初步形成了大豆、小麦、亚麻、马铃薯、山珍、乳制品、畜产品加工、蔬菜种植出口等八大产业链条,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进步。

  畜牧发展型:坚持“粮转畜”战略不动摇,在扩大两牛养殖规模的基础上,稳步壮大杂交野猪、貉子、长绒鹅、河蟹等特色养殖规模,逐步实现畜牧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养殖,提高畜牧经济收入。2007年爱辉区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中拿出20%建立了畜牧业发展基金,新农村建设试点坤河乡蓝旗村新建标准化牛舍45栋,奶牛存栏301头,户均2.8头,仅出售鲜奶创收90余万元,人均增收2300元。截至年末全区共发展奶牛专业村8个,肉牛专业村6个,大牲畜存栏29079头,山绵羊55538只,生猪10946头。

  场区共建型:鼓励农民组建农机作业联合体,提高农业标准化作业水平,降低生产成本,增加经济效益。两年来新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12个,购置大型拖拉机75台,配套农具127台,联合收割机32台。2006年在西岗子坤站村首次与锦河农场进行互助合作模式尝试,在发挥本村农业合作社优势和农场大型机械力量带动下,秋季完成深翻整地面积5700亩,占全村总耕地面积的92.4%,连片种植300亩以上的地块发展到20块,在去年遭受严重的旱灾的情况,经过对比平均高出未进行秋整地的30%产量,为全区场区共建深入推进打下坚实的基础。

  特色经济型:打造“一村一品”格局一直是爱辉区优化种植结构一条重要主旋律,经过不懈努力全区已初步形成了蔬菜、高油大豆、芸豆、亚麻、小麦等专业村20余个。其中试点村爱辉镇北三家子的西瓜,在村级协会的组织和带领下,2007年注册了“北三家子”牌西瓜商标。曾经在房前屋后种植的小菇 ,如今是四嘉子乡大乌斯力村农民的招财宝,去年菇种植面积发展到2250亩,获得经济效益120万元;上马厂南窑地村家家户户种黄烟,2007年800亩的黄烟纯获效益1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占全年收入的50%以上。

  劳务转移型:2007年全区共转移剩余劳动力11660人,实现劳务收入5400万元。新农村建设试点幸福乡高地营子村总耕地面积3000亩,人均不足3亩,原是全区有名的贫困村,现今,全村520名劳动力,常年务工的人数达90%以上,劳务收入成了农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村内所有街路全部得到硬化,自来水入户率达100%,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作者:高志波 祁 枫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