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爱辉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升。
谋富民之策:大灾之年实现农民增收
2007年,爱辉区遭受50年一遇的严重旱灾,在积极抗旱的同时,通过政策扶持、结构调整、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有力的举措,使大灾之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0元,同比增长8.1%。
设立119万元的畜牧业发展基金,畜牧业建成“两牛一羊”养殖基地12个,出栏量增多带动畜牧业增加值增长11%。有序组织农民入山采集山产品,对7807名入山采集农民免收费用,减轻农民负担390万元,农民直接受益1350万元。加大劳转工作力度,实施农民工免费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贫困户适当交通补贴等灾民就业援助政策。全年共输出劳动力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6000万元,分别增长26.6%和7.1%。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出口俄农产品5.6万吨,创汇额230万美元。
办利民之事:让更多群众享受改革发展成果
2007年,爱辉区加大了对教育、卫生、社区、就业等方面的投入,一批社会事业项目的建成,有效推进了“和谐爱辉”建设进程。
落实了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免除了全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投入“两免一补”和对贫困学生资助资金450万元。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75%以上,满足了广大居民基本医疗需求,参合率达96%。为农村低保户、优抚对象和五保户统一缴纳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投资150万元整修平房区四条主要巷道,新建脏水窖、垃圾箱200余处,维修改建公厕11座,有效缓解了1万余户居民“行路难”、“入厕难”和环境“脏、乱、差”问题。城镇新增就业3610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67个,安置“4050”人员509人,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启动小额担保贷款业务,向152名下岗人员提供贷款180万元,为有创业愿望而苦于无资金的下岗职工提供资金支持。中心敬老院投入使用,全区276名农村五保户全部实现了集中供养。
怀爱民之心:为困难群众送去温暖
区委、区政府始终满怀感情,求真务实,把社会救助扶困工作摆于重要议事日程,从本区现有困难群众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帮扶措施。
全区向上争取救灾救助资金136万元,下摆粮食405.7吨、灾民生活困难救济金36万元。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惠及10723人和3334人。对全区86名优抚对象实行“双重保障”,着重解决优抚对象中治病难、生活难、住房难的问题,并把其全部纳入城乡低保范畴。
“两节”期间,对城乡低保户中60岁以上的老人、患有大病的家庭、受灾较严重家庭,视情况分别加发40~20%的低保金。为城镇低保家庭发放肉食补贴和液化气补贴。筹措20万元价格调节基金,对低保户、困难户“两节”期间主要副食品价格进行调节,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