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兴安岭南麓的温查尔河畔,人们广泛地传诵着一位具有神奇色彩的山村女教师,她家与工作的学校相距9公里,在8个年头中,她往返近3万里,风雨不误,辛勤工作,被当地村民赞誉为“行万里路,育一代人的好老师”。她就是五大连池市兴隆乡复兴小学教师朱亚珍。
朱老师家住该市双泉乡龙丰村4屯,原来她在本村教书,由于乡里教师超编,8年前在教育局整编定员时,她自愿报名去复兴村任教。
复兴小学当时有30名学生,4个老师,市里实行集中办学之后,经济条件较好的同学,去市里上学,只留下了三个年级19名学生,学校老师只有朱亚珍一个人。
复兴村是本市平原乡中比较偏远的地方,朱亚珍的家和学校是介于两乡之间,根本没有公路可走,全是农田土路。中间还要经过温查尔河支流,这里没有桥,她夏天趟水,冬季溜冰过河,朱老师晴天骑自行车,雨雪天徒步行走,8年如一日,从不畏惧,从不叫苦。
2006年春,正是开学初的一个早晨,狂风卷着鹅毛大雪,下个不停,天出奇的阴暗,能见度不足一百米。朱老师无法骑自行车,她穿上羽绒服,扎起围巾,比每天提前1个小时走出家门,在看不清道眼儿的农田路上艰难地跋涉,狂风掠过,刮起的飞雪打得她睁不开眼睛。一路上她摔倒3次,到学校时,她完全变成个雪人。
村民们干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朱老师上班跟村民一样,每天走路和工作的时间达十多个小时。她的学校,只有她一个教师,学生虽然才19名,却是二年级、四年和六年级三个年段。白天她要走路,要上课,早晚还要挤出时间来备课。朱老师关爱学生。学生宗成伍父母离婚后,父亲外出打工,他寄居在二伯父的家里,经常和村里一些大孩子们混在一起,不爱学习。数学作业不愿意做,语文成绩只有十几分。朱老师找他谈心,和他交朋友,启发他学习的自信心。经常为他解决一些学习用品,课余时间为他补习功课,使宗成伍转变了,他遵守纪律了,学习也上心了。他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学习成绩达到中等生水平。
她教的四年级有一个女同学是一年前在城里学校读书被误说成“智力低下”给赶回家来的。朱老师没有放弃这个学生,主动接收了她,讲课之余,给她吃小灶,不厌其烦地为她反复补习功课。在朱老师的关怀帮助下,现在这名同学的语文和数学都已经达到及格的程度。
在朱老师的辛勤努力下,她所教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近三年来在全乡同年级成绩对比中,名列前茅。
朱老师在复兴村学校工作近八年的时间,她送走的学生有的上了初中和高中。然而,辛勤而可敬的朱亚珍老师仍然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工作在这个小山村里。她奔波劳碌,从不叫苦,从不喊累,被评为市级优秀班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