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新一代———高高的兴安岭一片大森林,森林里住着勇敢的鄂伦春,一人一匹猎马,一人一杆枪,獐狍野鹿满山遍野打也打不尽……这首歌,唱出了鄂伦春民族定居前原始部落的生产与生活。
1953年,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进深山老林,鄂伦春民族下山定居,永远摆脱了旧社会居无定处,风餐露宿、漂泊游猎的生活。他们由定居前个体单一的狩猎经济,逐步发展实现以农业为主,多种经营,走向市场经济的历史性转折。
12月初,我们走进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新一代鄂伦春人今非昔比,他们的思想观念,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市场的变化在不断的转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增强,生活和谐,幸福美满,安居乐业。
鄂伦春是个有语言无文字的民族,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爱辉区委、区政府把鄂族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并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率先为新生乡鄂伦春学校建教学楼,改善教学条件,学校的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在全区名列前茅。鄂伦春学校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行九年一贯制,把村小学合并乡所在地集中办学,扩大办学规模,实现优势互补。突出民族特色,实施素质教育。1986年以来,学校开设了鄂伦春语言课,帮助学生了解鄂伦春族的历史和生活习惯,使本民族的语言得以流传下来。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惠学政策,鼓励鄂族青少年奋发读书,鄂伦春学校鄂族的中小学入学率、毕业及合格率均达100%。今年,初中毕业生张松岩以666分、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考入省重点黑河中学,在“珍珠班”就读高中。近几年,莫娟、张晔、张慧女等都是新生走出去,考入哈师大、大连民族学院等名院名校的在校生。
鄂乡已形成学龄前儿童教学、普及教育和业余教育的“三级教育网”。今年9月,新生乡鄂伦春民族学校代表黑龙江省迎国检“两基”验收,成绩突出,受到专家们很高的评价。
鄂伦春人的素质一代胜似一代,1993年,新生村就实现无盲村,现在,鄂族农民的文化已普及到初中,个别达到高中、大学的水平。
鄂伦春猎人被称为“森林之神”,昔日猎枪是他们衣食的支柱。如今,迈出大山定居的鄂伦春人,放下猎枪,以种地为生,同时搞家庭养殖。2001年以来,鄂族聚居的新生村,根据气候、土地条件,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把芸豆种植调优、调大、调壮,形成产业。全村种芸豆面积达830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不但为新生乡成为芸豆乡增光添彩,同时鄂族农户也得到丰厚的收入。今年天旱,杨友军种的芸豆收成不好,7公顷净挣1.5万元。他还养黄牛,每年卖几头,收入五六千元;今年牛价猛涨,一头看上眼的牛五六千元,杨友军留下的9头牛品质好,舍不得出栏,想往大了发展,多挣钱。鄂族农户大多都是3~4口人,一般人家种芸豆收入都在2万元左右。种地用的小四轮、播种机、脱豆机家家都有,一家一户有农业“小专家”,农业机械会用会修,能用科学知识种田。鄂伦春,昔日狩猎的枪手,今日种地的能手。
鄂伦春人爱好养马,虽然规模小,但达到普及,多者养十几匹。马的用途多,拉车、拉爬犁、骑马护山、卖钱……他们与马的缘分很深,从不杀马,吃马肉,这大概与先祖骑马狩猎有关系吧。同时养牛、养羊、养猪、养鹅、养鸡等,在家庭收入中,养殖业占有一定的比重。有的在山上种地,在地营子养鹅、养鸡,下蛋、吃肉、又卖钱。
鄂伦春人祖祖辈辈生在大山,住在密林,受祖传的教化,新一代鄂伦春人对森林情有独钟,他们吃山养山,爱森林,比其他人做得更好。这里山富土肥,气候环境好,山产品富集,每到采摘季节,用不着动员,家家户户进山采蕨菜、摘都柿、刨药材、挖野菜……有的骑马、骑摩托、开小车去远一点的地方采集。新生村的村委会主任莫彩强说,今年都柿丰收,多的一个人一天采四五十斤,卖300多元,能采20天,收入七八千;今年全村山产品收入30万元,最多的收入上万元。鄂伦春人靠山吃山,不忘养山护林。每到春秋两季护林防火期间,他们组织马队,带上猎犬进山巡逻,担负起护林防火、禁毒、禁猎、禁乱砍盗伐的任务,为保护环境,优化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尽职尽责,不断地做出新贡献。
早在10多年前,国家给每个鄂伦春户盖上砖瓦房,住房条件大大改善。这些年,逐渐富裕起来的鄂伦春人,观念转变、思想解放,把自家的房子装饰得漂亮,有点城市味道,住的舒适。他们的穿戴是新款式、名牌,追赶潮流,跟城里人差不多少。家里的彩电、电冰箱、电话已是寻常,不再新鲜,有些人玩上电脑,在电脑上找快乐,上网找致富信息。鄂家与城里的距离拉近了,致富路子走宽了。鄂伦春人能歌善舞,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看电视;80%的农户有VCD,看碟子、听歌;到文化大院练歌舞,娱乐又健身;经常给来新生旅游观光的客人表演节目。
每年的6月6日,是鄂族“古伦木沓”节,每逢年节,人们围着篝火,唱着“赞达仁”,跳起“罕贝舞”。鄂伦春人的婚姻大事,一改传统的旧习。婚姻观、生育观发生新变化,喜欢与汉族人通婚,提高生育质量。在鄂乡,鄂族小伙子娶汉族的媳妇,叫“团结户”,汉族小伙娶鄂家的姑娘称“鄂族驸马”。45岁以下的“团结户”、“鄂族驸马”占鄂族户的90%以上。虽然国家放宽鄂族的生育政策,但他们自愿放弃生育指标,坚持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儿,优生优育。夫妻间恩爱和睦,生活美满幸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