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在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张地营子乡小新屯村,中俄界河黑龙江流域有一个神秘而特殊的民族群体,他们身体强壮,头脑聪颖,热爱劳动,乐观豪爽,且能歌善舞。从相貌上看,他们与汉族大有区别,明显带有欧洲人的某些特征:皮肤白皙,眼窝较深,鼻梁稍高,头发黑中略带暗黄,眼睛多为暗褐色。这便是刚刚被黑龙江省民族事务委员会批复的小新屯俄罗斯民族村,该村有华俄后裔48户142人,站全村人口的55%。
张地营子乡小新屯俄罗斯民族村位于黑河市与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交界处,距离黑河市区110公里,东临黑龙江,黑呼公路从村里穿过。全村有农户73家,256人,耕地面积4335亩,住房砖瓦化率85%,村内街道全部是水泥路面,有线电视入户率100%。
据有关资料记载,华俄后裔的形成可追溯到清初。康熙二十八(1689)年,《中俄尼布楚议界条约》签订,以额尔古纳河作为中俄两国界河,规定除猎户外,两国百姓不得善自越界,但仍有大批俄人深入中国境内采金、伐木、畜牧。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帝国主义列强借口出兵进犯,沙俄沿东北边境大举入侵,额尔古纳河、黑龙江沿岸卡伦(哨所)皆被焚毁,官兵逃散。在边防空虚的情况下,大量俄国移民流入中方。据当地老人介绍,上世纪初,几名闯关东的山东人,一边要饭一边流浪,他们来到俄罗斯远东地区,给俄罗斯人当雇工,开采黄金、种植鸦片,对于当时这些山东人来说,能挣到钱混口饭吃,是想都不敢想的好事。相当一部分中俄男女青年在生产、生活中频繁接触,交往日密,加之中国人勤劳善良,无酗酒不良习惯,不打媳妇,深得俄罗斯女人的喜欢, “始而感情以为友,继而相爱以为姻”,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娶了俄罗斯姑娘成家立业。中俄男女的联姻使中俄界河额尔古纳河、黑龙江两岸逐渐形成了区域性的民族融合。至今,其后裔已繁衍到第四、第五代。在生活方式上,华俄后裔家庭保留了浓厚的俄罗斯色彩。
苏德战争期间,俄罗斯远东地区青年男子较少,许多俄罗斯姑娘在中国找对象,或与在俄打工的中国男子结婚。一位名叫刘文胜的山东人就取了俄罗斯姑娘安娜为妻,他们为躲避战争,划木排来到黑龙江中方小新屯江边的一个酒店。开酒店的人是刘振发,媳妇也是俄罗斯人。当时,来往漠河和黑河之间,主要是走水路,酒店主要是为当时过往人员提供食宿,并向江对岸的俄罗斯人卖酒和交换日常用品,那时来往人员把现在的小新屯称为二道河子。附近山里还居住着几户人家,分散生活在各个山沟里,有事的时候相互联系,他们大部分都是从山东等单身逃难过来的,通过和江对岸的俄罗斯人交流往来,都娶上了俄罗斯姑娘为妻。很多人家在小新屯留有后裔,其中有李宝全家、兰凤启家、丁淑华家。据刘文胜的三儿子刘祥山回忆,他妈妈曾经告诉他,还有三个俄罗斯舅舅生活在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附近农村。经过多年的风风雨雨、时代变迁、历史变革,这几家从山里都迁到了黑龙江边,现在的张地营子乡小新屯俄罗斯民族村居住。解放后,来往于黑河与呼玛之间的人员日益增多,水路、陆路交通繁忙起来,路过的外来人员有的相中了这个地方,留下来定居。政府于1955年、1958年分两批从山东迁来移民十多户,成立了现在的小新屯村。
近年来,该村丁淑华在俄罗斯内地定居生活的姑姑丁彩花还来探亲,许多该村的俄罗斯后裔还通过丁彩花寻找到了他们在俄罗斯的亲属。
近几年,在黑河拍摄的电视连续剧《黑龙江三步曲》、《闯关东》等著名影片时,都在小新屯招聘过演员,他们成功的在剧中扮演俄罗斯演员。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背景,吸引大批的国内外学者前来探访,小新屯俄罗斯民族村成为中俄界江两岸璀璨的明星,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