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筑起“三路”促和谐 12.4
http://heihe.dbw.cn   2007-12-04 09:18:23

  要想富、先修路,路路通、百业兴,告别乡村泥泞路,道路通达畅四方。锦河农场通村公路通开了交通,通广了财源,通活了民心。

  锦河农场地处山地丘陵地带,是黑龙江垦区有名的贫困农场,受经济状况的影响,场内通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多年来没有能力投入资金进行大规模维护,尤其是通往第四居民组的自养公路,每到春秋两季翻浆严重,雨天更是泥泞不堪,常常中断交通,农业生产物资运不进来,生产出的粮食不能及时输出,严重阻碍了农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修好通村路”这一民心工程成为锦河农场决策者建设新农村的头等大事。为解决修路资金的难题,锦河农场采取“上面补一点,自身集一点”等办法,多渠道、多方式筹措资金来改造场部至管理区公路,农场党委为确保工程质量,农场建设科、公路管理站对施工现场随时进行监督,同时还实行场领导“承包制”,进行分段管理,谁的路段上出现问题谁负责,以确保工程质量。截至目前,锦河农场75.8公里通往各居民组的公路已全面竣工,工程竣工后彻底改变了农场的道路状况和职工的生产生活环境,宽6.5米的三级沙石路面成为农场职工脱贫致富的康庄之路。

  路通财路畅条条通达畅四方的通村公路让职工受益颇丰。锦河农场位于小兴安岭南麓,地处于半山区,大部分居民组都处在山上,由于受道路状况的限制,从前一样质量的农产品每斤价格要比邻近的村屯低几分钱。农场第七管理区职工沈玉山坐在火炕上一边抿着嘴数着卖粮款,一边美滋滋地说:“如今可大不相同了,道路修好了,我们在家里用电脑查看粮食的价格信息,坐在山里卖着和外面一样的价格,再也不会愁粮食卖不上价了。”该场有着丰富的山产品资源,自从改善道路状况后引来了许多山产品收购客商,蕨菜、都柿、蘑菇、元术等山产品不仅卖的快了,价格也提高了,职工当天采回来当天就可以变成现钱,仅山产品一项职工就可增收350多万元,人均增收1100多元。通村公路的建成为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条件,过去烂泥路禁锢了农民致富的希望,如今崭新的公路修到了家门口,使资源变成了财富,把职工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道路通了,给职工的生活也带来了方便。今年夏天晚上十点左右,位于锦河农场山上二十一队的职工张新海得了急性阑尾炎,疼痛难忍,打上出租车仅用26分钟送到了场部医院及时进行了手术,得到了治愈,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打车出来也要花80多分钟,有许多人因此耽误了病情而遗憾终生。过去许多山上连队的职工足不出户,小富即满。如今道路通了,职工们三天两头就到城里逛逛,感受城市生活,体现新思想、新变化,农业技术部门、图书馆都成了职工们“充电”的好去处,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丰富了,流动电影车也开进了山里,二十三队退休职工王玉林一边看着电影,一边高兴地说:“我活了70多岁了,现在也能和城里人一样坐在家里看看电影,还可以进城感受一下城市的生活,这条路通了可真方便啊一直通进了我们的心窝里。”

作者:于文涛 王 静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