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阔的路面,靓丽的房屋,整洁的乡村,文明的乡风……
走进孙吴县沿江乡,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让人们无处不感到新农村建设给沿江乡带来的新变化。
去年初以来,孙吴县沿江乡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立足发展新产业、建设新家园、培育新农民,累计投入1600万元,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广袤的黑土地上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这个乡在发展农业生产上,突出特色农业,在特色上求效益,在特色上抓增收,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
去年,这个乡通过招商引资在胜利屯村建起了獭兔养殖基地。该养殖基地计划投资500万元,目前已完成投资150万元。基地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引进种兔1000只。基地按照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统一繁育,分户饲养、订单销售的办法,最大限度地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充分调动了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基地规模不断扩大。目前,该基地獭兔存栏4000余只,到年底可达到6000只,实现产值72万元。为延长基地的产业链,这个基地正在筹建屠宰车间和冷冻库。
四季屯村养鹅联合体自2006年成立以来,按照基地+农户的运营方式,实行统一孵化、统一育雏、分户饲养、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养鹅联合体的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该养鹅联合体占地面积6800平方米,建有育雏室、种鹅室、成鹅室及饲料加工车间,协会成员已发展到23户。去年,联合体大鹅饲养量达2.2万只,出栏2万只,实现产值70万元。今年,该联合体大鹅饲养量实现6万只,实现产值360万元,联合体户均实现产值31.3万元。仅养鹅一项,四季屯村就人均增收1800元。
这个乡还积极发展特色网箱养鱼,网箱基地面积达2万平方米,今年可实现产值130万元。同时,这个乡的貉子、火鸡、狐狸等特色养殖业逐步发展起来。
这个乡的特色种植业也发展得有声有色。“潘氏”西瓜远近闻名,在国家注册了商标,“潘氏”西瓜不仅全部占据孙吴市场,并且还大量融入了黑河、哈尔滨等大市场。今年,哈达彦村种植了200公顷“潘氏”西瓜,实现产值1000万元,获纯收入600万元,种植“潘氏”西瓜成为农民致富的好门路。另外,这个乡落实“两高”大豆种植面积达到5.76万亩,优质小麦达到1500亩,在四季屯建成1000亩高标准示范田,在东屯村建成300亩优质小麦示范田。大果沙棘种植面积达4800亩,建成了两处2000亩的果园式管理示范园。
近两年,这个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他们先后投入800余万元,硬化路面20.5公里,有2个村街道全部实现了硬化,全乡村内白色路面硬化率70%。投入100万元,开展了二道河流域综合治理、西屯塘坝工程。投资60万元,实施了哈达彦卫疆段护岸工程,该工程完工后,将保护基本农田9000亩。改造农田道路3万余米,完成了全乡农田道路的基本改造。打抗旱井37眼,在全乡建成5个灌溉区,辅射农田5万亩。投资366万元,建立了3个农机合作社,购入联合收割机7台,拖拉机8台,配套农机具30台,农业标准化作业面积达5.6万亩。打深水井3眼,入户850家。投资170万元,完成小桦林子村、大桦林子村、西屯村自来水入户工程,自来水入户率达到67%。
同时,这个乡的公共事业也进一步得到加强。建设了4个文化广场,3个篮球场,4个农民小公园,全乡8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标准化党支部、村委会活动室,7个计划生育指导站,5个村建设了标准化村民文化活动室,2个村建设了标准化图书室,有线电视和程控电话入户率达到95%。投入35万元对乡中心医院主房改造,乡中心医院的医疗环境和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这个乡对每个村的居住区、休闲区、禽畜区、加工区统一进行了规划建设,使每个村的布局更趋合理、功能更趋完善。他们积极推广资源节约、环保生态的新型住房建设,农村建住房全部采用塑钢门窗,安装暖气,新建住房指定选址,整体规划,提高了整体美观程度,全乡砖瓦化率达到89%。6个村设计改造了地下排水系统和标准化排水沟。所有村屯街道两侧都铺设了绿化带,种植各种绿化树木10余万株,一村一品,各具特色。他们还累计投入120多万元,安装标准化栅栏1.5万余米,四季屯等3个村整村全部安装了标准铁栅栏。
全乡8个行政村全部建设了固定的垃圾填埋场,做到了生活垃圾定点存放,定时拉运出村,定期填埋。一些村还配备了专门的公共场所保洁员,走城镇化卫生管理模式。部分村建立了畜牧养殖小区,实现了人畜分居,统一饲养。
新农村建设,不仅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变,还提升了农民的素质,转变了观念,改变了生活方式。
目前,沿江乡农民正在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的文明习惯正逐步形成。图书室、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成为农民求知益智、了解政策、休闲建身的好去处。文化大院里经常是好戏连台,节目不断,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民群众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活动成为主流。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推动了农民之间团结友爱、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