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这首歌唱出了嫩北农场职工群众的期盼。近年来,嫩北农场党委努力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时刻把百姓冷暖挂心头,用真情演绎着一首首和谐优美的歌。
“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
“星星点灯,照亮我的前程,用一点光温暖孩子的心……”学生是农场的希望,孩子是农场未来。嫩北农场党政领导深谙此理,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决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2005年,为建立稳定长效的助学机制,农场正式启动了“金秋助学”方案,建立每年10万元助学专项资金,其中农场出资5万元,各级管理干部捐资3万元,社会募集2万元。资助对象为农场内因下岗失业、老、弱、病、残或受意外灾害等原因,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农场职工子女。
第三管理区十二居民组双胞胎孤儿赖海鸥、赖海燕兄弟俩从小在姑姑家长大,姑夫刘夕强只是个普通的种地户,家庭生活并不富裕。可两个孩子却很争气,于2003年,双双考入省级重点高中—九三分局重点一中。面对高额的学费,全家老小一筹莫展。农场工会了解到情况后,不仅把赖氏兄弟列为了助学资助对象,还向社会各界发出号召,募捐资金5000余元,为赖氏兄弟解决了燃眉之急,工会还为他们送去了学习用品、住宿用具,并嘱咐他们安心读书。农场的关怀激发了兄弟俩的学习热情,去年,他们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浙江大学。农场党委得知后,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决定为兄弟二人每年资助3600元学杂费。当农场领导把带着期盼的资助金送到兄弟俩手中时,他们落下了感激的热泪。
3年来,全场共有640余名贫困学生不同程度受到资助,据统计,其中有220多名已经考入分局重点高中及各大中专院校。
“我要飞得更高”
“我要飞得更高,飞得更高……”第六管理区养牛大户尹世波一边拌着草料,一边高兴地唱着。
要说以前尹世波可没心思唱歌,家里的住房四面透风,到处漏雨,炕上连一床被也没有,晚上全家4口人扯着一件破大衣睡觉,一日三餐吃了上顿没下顿,好不容易饲养了两头牛还因为管理不善而死去。
时任第六管理区党支部书记的包扶人李志新,自掏腰包给他送去了棉被、白面等生活用品,还帮助他筹措资金购买了3头改良母牛,从建舍、配种到防检疫,他都是全程跟踪。愣是把尹世波扶上了养牛致富的道路。尝到增收甜头的尹世波又把目光瞄上了养羊上,经过4年多的“折腾”,尹世波有了自己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养牛、养羊加种地每年纯收入3万余元以上。为有效帮扶贫困职工脱贫,多年来,这个场坚持实行“三级包扶”的办法,即:场领导、机关科室领导、管理区及居民组领导各自都有包扶对象。
为做到扶贫有的放矢,农场从上到下都立了一本账,账上记载着贫困职工的生活情况、致穷原因、解决办法等。据悉,2005年以来,农场各级干部义务捐款累计达9万余元,捐衣物1100件,107户贫困职工得到帮助,已有82名贫困职工通过帮扶摘掉了贫困帽子,户均收入超过万元,真正成为了“造血型”职工。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这首《感恩的心》唱出了嫩北农场弱势职工的心声。
嫩北农场有残疾人168人,鳏寡孤独职工26人。多年来,该场党委十分注重对这个特殊群体的关心和关爱,并把做好残疾人工作作为农场文明进步的体现。自2000年以来,农场先后把37名精神病患者送往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他们家庭的沉重负担。
种子公司职工李世春,母亲和弟弟都患有精神病,前年,弟弟刚被农场送出去治疗。去年,由于不堪生活和精神的重压,李世春的妻子也患上了轻度精神分裂症。得知这情况后,场民政局与李世春商量后,将其妻子也送往尖山精神病康复中心接受治疗。现在,他妻子已经痊愈并过上正常生活。目前,全场仍有15名精神病患者在外治疗,农场每年为他们支付的医疗费达8万多元。
据了解,这个农场每年发放低保金就达40余万元,特事特批,急事急办的例子更是不计其数,只要残疾职工的事,农场都是有求必应。2007年4月,农场被总局残疾人工作委员会评为残疾人就业扶贫工作先进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