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今日推荐 正文
十六大以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10.12
http://heihe.dbw.cn   2007-10-18 10:37:26

  党的十六大以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抓住加快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实施旅贸牵动、工业立市、农业强市、科教兴市发展战略,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和谐黑河社会建设成效显著。

  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全市GDP于2004年以11.9%的增长速度突破100亿元大关后,连续三年实现两位数增长,是改革开放以来连续增长最快的三年,这表明我市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发展阶段。2006年GDP实现136亿元,比上年增长10.7%,比2002年增长47.4%,平均递增10.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1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2002年增长51.6%,平均递增10.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亿元,比上年增长13%,比2002年增长37%,平均递增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比2002年增长50%,平均递增10.7%。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国家的收入增速加快,2006年全口径财政收入达到7亿元,比2002年增长79.5%,平均递增15.7%;支出30.9亿元,比2002年增长123.9%,平均递增22.3%,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加快发展,保证了重点建设的资金需求。企业的收入也扭亏增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由2002年的亏损0.5亿元,转变为2006年的盈利0.5亿元。

  经济结构出现新变化。200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37.2∶16.8∶46,与2002年相比,第一产业上升4.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下降0.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下降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演进过程加快。同时,产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明显上升,比2002年提高3.7个百分点,农产品优质率进一步提升。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培育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新建投产了一批食品、能源、矿产、医药等企业,成为工业经济的主导力量。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对服务业发展的牵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12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4.2亿元。

  农业生产能力有新提高。五年来,中央、省和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我市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投入力度,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种植业,2004年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0万吨,此后连续三年稳产在140万吨以上,2005年达到171万吨,创造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粮食产量为170万吨,比2002年增长46.6%,年均递增10%。畜牧业,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农牧业“主辅换位”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各项优惠政策的扶持下,实现科学化养殖,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经营,畜牧业生产整体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2006年畜牧业实现产值8.5亿元,比2002年增长73.6%,年均增长14.8%。2006年末全市奶牛存栏4.3万头,肉牛出栏7.6万头,山绵羊出栏31.1万只,分别比2002年增长106.3%、137.4%、203.3%。肉类总产量达4.1万吨,比2002年增长38.8%;奶类总产量9.2万吨,比2002年增长123.3%。全市初步形成了嫩江生猪养殖区,北安奶牛养殖区,五大连池、嫩江、孙吴、逊克山绵羊养殖区。绿色食品种植。我市绿色食品种植规模逐年扩大,加工企业稳步发展,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2006年末全市绿色食品认证个数10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10.9万公顷,绿色食品产量达23.1万吨。农业产业化格局基本形成。我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生产,在确立全市大豆主产区的基础上,基本形成以北安、五大连池为主的水稻种植带,以嫩江、北安、五大连池为主的玉米种植带,以嫩江、北安、五大连池、逊克、孙吴为主的马铃薯种植带。

  工业经济发展有新起色。五年来,我市加大国有企业脱困、调整的力度,工业企业出现了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的喜人局面。2006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9.3亿元,比2002年增长33.5%,年均增长7.5%,全市工业经济处于历史发展的最好时期。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2.2亿元,比2002年增加1.6亿元,其中利润0.5亿元,比2002年增加1亿元。国有企业改革效果显著。2004年以来,全市地方国有企业改制累计完成161户,改制面达到99.8%。2002年国有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71.3%,2006年国有企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的43.3%。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数量虽然逐年减少,但运行质量提高,2006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比2002年增加4497万元。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电力、水泥、采煤、工业硅、乳制品等优势行业对工业生产贡献率达85.3%。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新成就。2003年至2006年,全市累计实现固定资产投资104.4亿元,年均递增11.2%。累计建设重点项目58个,投资规模达到45亿元。完成了202国道、山口水利枢纽工程、金湾电站、新兴工业园区、五大连池风景区整体开发等一批较大项目。开通建设了黑龙江和嫩江干流堤防,大江大河防洪能力和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提高和改善。全面实施了通乡通村公路建设,交通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全市高等级公路里程达953公里。城市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黑河市区西部棚户区改造和街道路面升级改造工程全面实施,市容市貌焕然一新,市区累计投入城市建设资金3.7亿元,同比增长105%。全市其它县城建设改造步伐明显加快,城镇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消费市场形成新格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加,贸易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全市城乡市场购销两旺,特别是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积极推进,农村市场领域拓宽,容量明显扩大。

作者:林松涛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