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各级党组织在市委正确领导下,认真研究解决新形势下党员队伍建设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强化党员教育管理,不断优化党员队伍结构,全面提高党员素质,党员队伍建设取得了新成效,为加快推进小康黑河、和谐黑河的伟大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扎实推进党员教育工作,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较大提高
自2005年1月开始,全市352个党委、4371个党支部(总支)和74482名党员先后分三批参加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各级党组织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确定的目标要求、基本原则和方法步骤,扎实推进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历时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了重要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达到了预期目标,成为群众满意工程。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市委及各县(市、区)委成立党员教育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一支由757人组成的从事党员教育的教师队伍,建立完善了教育阵地和各类培训基地(场所),将党员教育经费纳入了财政预算,有效地保证了党员经常性教育工作的开展。
积极探索党员管理方式方法,党员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各级党组织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党员目标管理等管理制度。几年来,共对1139名不合格党员进行了严肃的组织处理和处置,占全市党员总数的1.4%。按照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的意见》和省、市委有关要求,建立、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对全市4336名流动党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信息库,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发到3983名流动党员手中,占应发放的91.8%;设立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受理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电话3379人次,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市的流动党员咨询服务网络。对全市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职党员实行双重管理,在职党员奖惩、晋职升级等,都征求该党员所在社区党组织的意见,驻区单位和在职党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认真贯彻发展党员“十六字”方针,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发展党员工作成效明显
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我市在全省市地级党委中率先实行发展党员票决制和发展党员民主推荐制。各级党委严把发展党员“入口关”,重点在农村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种、养、加”大户和协会负责人,企业、社区一线人员,青年妇女中发展党员,党员队伍的分布和结构明显改善,新党员质量得到大幅提高。五年来,全市共发展党员9597名。其中,女党员3240名,占33.76%;生产工作一线党员6963名,占72 .55 %;各级各类先进模范人物1213名,占12.64%;35岁以下的青年党员7149名,占74.49%;高中以上文化程度8700名,占90.65%。
大力实施“先锋工程”,进一步深化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为进一步增强党员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努力构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长效机制,探索在新时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新载体,我们在全市开展了党员“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农村党组织开展了“党内一包一、党外一帮一、大户一带一、科技一扶一、务工一联一”活动,社区党组织带领群众并协调辖区单位积极参与“党旗飘扬在社区”、“欢乐家园”等主题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立足本职岗位、争创一流业绩,通过“党员承诺制”和“设岗定责”、“结对帮扶”等做法,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服务人民群众。目前,全市有“三个代表”责任区26855个,责任区有68700名党员,发挥作用突出和较好的占82.9%,其中有7992人被评为各级“先优模”。为畅通群众表达意愿渠道,公开设置意见箱2115个,开通群众热线电话和举报电话1412个,接待群众18905人次,听取和反映群众意见8544项,维护群众合法权益3507项;为强化帮扶困难群众工作,结成帮扶对子16266对,帮扶困难群众12267人,提供帮扶资金680余万元;农村和街道社区党员设定联系和服务群众岗位3636个,参加设岗定责的农村和街道社区党员8296名;在街道社区建立党员服务站844个,参加所在地志愿队伍的党员12817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