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是一所具有62年建院历史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担负着黑河市区及毗邻市县80多万人口的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和医学教学任务。现有在职的465名职工中,女职工就有325人,占职工总数的70%。这325名女职工分布在医疗护理后勤各个岗位,为医院的发展建设、行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儿科获市级“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称号,儿科主任狄淑芬获黑河市“三八”红旗手标兵;妇产科获市直级“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集体”称号;传染科护士长刘凤玉获省级职工职业道德先进个人;急诊科蔡丽波、王燕、潘秀云、赵昕去年被评为黑河市“7·23”抢险救援行动先进个人。
以精湛的技术,树立满意的质量形象
人们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可见护理工作的重要性。2006年,市一院住院病人为4560人次,门诊量为6万人次。取得这样可喜的业绩,离不开女职工的付出,特别是护理队伍,清一色的女职工,她们完成了10万余人次以上的工作项目有:静脉注射和普温;1万次以上10万次以下的项目有:褥疮护理、六联观察、测血压、特温、肌肉注射、试敏、记出入量、投药、导诊等;万次以下千次以上的项目有:重危病人抢救、特级护理、口腔护理、采血、胃肠减压、预防接种、往诊、化验等。
年初的一天,儿科收治一名脑膜炎患儿,由于病情过重,脑乏氧,只能靠呼吸机维持生命,血管用肉眼根本看不到,儿科护士凭着她们过硬的业务功底,每天都能一针见血。儿科医生们也是日夜守护在患儿身边,观察生命体征,随时调整治疗方案。家属对她们高超的技术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有一位黑河的尿毒症患者,在北京透析了五年,听说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有血液透析机后,想回来治疗,但对医院的技术、设备有疑虑,多次来询问。通过传染科常曙薇主任和刘凤玉护士长的耐心解答,消除了患者的顾虑,回到黑河治疗。这位患者血管条件不好,两个上臂的桡动脉因为做瘘失败都不能使用,在北京透析时因为动脉扎不上,只能用静脉代替动脉做透析。护士王书梅凭着多年扎实的功底仔细寻找血管,最后选用足背动脉,顺利完成了动、静脉穿刺,因为动脉血流量充足,透析效果很好。患者感慨地说,你们医院就是规模不如北京的大,但技术、设备、服务态度、透析效果,不比北京逊色。
以病人为中心,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
为进一步完善服务工作,使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处处感到方便、热情、礼貌、温馨,市一院开展了“让礼仪微笑服务陪伴患者诊疗全过程”活动。
家床科的医护人员,她们不论烈日炎炎还是白雪皑皑,每天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医院和患者家中,只要患者需要,随叫随到。白云患高血压、下肢静脉炎等疾病,谢久凤爱人高位截瘫,这些困难没有挡住她们为患者服务的脚步。当患者看到她们因路滑摔倒,浑身是泥,手臂流血时,感动得流下激动的泪水,走时一定要给她们打车,都被婉言谢绝。
当你走进妇产科的病房,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新生儿出现窒息,医护人员来不及垫上一块纱布,就直接进行口对口的人工呼吸。她们的脸上、身上沾满了血迹,嘴里也吸进了羊水和胎脂,但只要听到新生儿第一声啼哭,对于她们来说就是莫大的安慰和无比的快乐。
急诊科有21名职工,其中女职工17名,在科主任于洁的带领下,她们每天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特别是经常遇到喝醉酒的患者,她们一面要积极抢救,一面要耐心地说服患者配合急救,同时还要忍受有些患者无理的指责和不堪入耳的谩骂及鲁莽的行为。每次遇到这样的事情,她们都始终保持沉默,极力抑制着内心的愤怒,悄悄抹去脸上委屈的泪水……她们深知,作为一名合格的白衣战士,不仅需要精湛的医术,更需要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一次忍耐并不意味着胆小怕事,而是心灵的洗涤,人性的升华
这些天使们纤柔的身体肩负着多重角色:在岗位上是优秀的职工,在家庭是好妻子、好母亲、好女儿,她们为社会安定、事业发展、家庭幸福做出了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