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全国第一家全方位展示百年来中俄友好历史的旅俄华侨纪念馆,旅苏、俄留学生纪念馆隆重开幕,就该馆建馆过程和展示的历史背景及现实意义等方面,记者采访了原省文化厅副厅长、文化学者、作家,纪念馆的设计人之一刘邦厚。纪念馆建筑物具有欧式风格,建于1920年。该馆从2002年开始筹建以来,通过在全国各地寻找线索,征集资料、实物,经5年的努力,现已收集相关照片图片2000多张、实物1300多件、著作及科研成果500余本。该馆共分6个部分,以时间为顺序排列,分别为“‘闯 子、跑关东’的岁岁月月”、“列宁最信赖的人”、“追求真理的革命先躯”、“为消灭法西斯而战”、“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和“黑河,旅俄华侨的绿岛”等。
刘邦厚,酷爱俄罗斯文学艺术,潜心搜集和研究中俄关系史料,积累了大量中俄友好关系的历史资料,对旅俄华侨这段历史如数家珍。
当问到纪念馆反映的主要内容时,刘邦厚说,百年以来成千上万的旅俄华侨远离祖国,到俄国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建设,学习和借鉴苏俄人民斗争和建设的经验,共同为保卫苏维埃政权和捍卫独立自由而战,成为俄罗斯人民最可信赖的朋友和伙伴,全面展示了中俄友好的历史。十月革命引领成千上万的旅俄华工加入红军的同时,国内最先觉悟的革命者怀着求学真理的极大热情,前往列宁的故乡。苏共中央为培训赴苏学习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革命经验的中国学员,先后建立了东方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和莫斯科中山大学,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军事、理论人才和著名文化人士。
上个世纪30年代,随着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大批旅俄华侨和华人团队高举反法西斯战旗勇敢地投入苏联的卫国战争,150万大军开赴中国东北,和中国人民一道取得了战胜日本法西斯的最后胜利。期间,中苏两国在欧亚战场的关键时刻和特殊的隐蔽战线,发生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动人事迹。新中国诞生,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中共中央做出了向苏联派遣留苏学生的决定,先后在几年内派出上万名热血青年前赴苏联和东欧学习深造,这些留苏学生成为后来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军人物和优秀人才。
当问到旅俄华侨纪念馆的现实意义时,刘邦厚说,旅俄华侨艰苦奋进的历史,让我们饱览了中俄两国人民和平与友谊的厚重绵长。历史表明,经济是文化的窗口,文化是经济的脉源,和平永远是人类高唱的主旋律。黑河市委、市政府依托有利区位优势,创造性地提出“两国一城”的目标战略,把见证百年两国友好交往的纪念馆建在这里,对于加深两国人民的友谊,进一步加快两国两地发展和交往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