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辉区新农村建设工作初见成效。2006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3.5%,其中1个试点镇和11个试点村人均纯收入平均增长5%以上。2007年全区农村呈现基础设施建设与公益事业同步推进,环境整治与乡村文明同步加强,农民素质与基层组织建设同步提高的良好态势。
爱辉区在新农村建设中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调动农民主体参与,尊重和维护农民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在制订村镇规划时,吸收村民代表参与,集思广益;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公益事业建设方面,严格执行“建什么、怎么建、建设到什么程度都由农民说了算”的建设准则。组织农民开展“三清三化”等公益性活动,使群众的事情群众办成为全区新农村建设的主旋律。建立农民出资投劳机制,改变政府的项目资金支持办法,通过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实物补助、村民自筹等方式方法,有效激励了广大农民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
根据试点镇(村)产业特色与发展环境千差万别的特点,爱辉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了各类经济合作组织46个,农村经纪人队伍686人。其中试点村大乌斯力村菇 儿协会、长发村蔬菜协会、新建村马铃薯协会、新生村的芸豆协会、兰旗村奶牛协会、北三家子村西瓜协会、南窑地村黄烟协会等,带动农村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通过合作组织的桥梁作用,全区有8760个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全区主要农作物实现了小麦、杂豆、薯类、经济作物分别增长43.2%、75.8%、16.9%、28%,大豆下降9.9%的“四增一减”新局面。
以爱辉区农职高中农民工培训基地为主体,开通“农业110”和专家服务热线,全面推行“四个一”培训工程,重点实施11个乡镇30个村“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积极搭建劳务平台,加强劳动力转移及就业服务,并尝试在乡镇建立固定培训网点,建立劳务输出基地和农民工服务站17个。加强了农民工维权服务,为农民外出劳务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一年多来,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30多期次,培训农民22000多人,其中劳务技能培训3000余人。截止7月末,全区转移劳动力1380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0万元。
全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在全区推行了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提高了村干部管理村屯事务、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组建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并承担起新农村建设的监督员、检验员、审计员和公布员,协助村委会实现村民的自主管理。充分发挥农村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党员实践活动,为新农村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打下了坚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