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青少年问题研究专家孙云晓说:“良好习惯是健康人生之基”,“只有将孩子的良好行为变为行为习惯,才是德育的真正目标”。“因为只有养成了习惯,才是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孙云晓曾因采写报告文学中日少年《夏令营中的较量》而震撼全国,并主持国家级课题——少年儿童行为习惯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他提出的关于帮孩子养成好习惯的观点,深刻地反映了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特有规律和青少年家长们的心声,应引起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并纳入教育和培养青少年的具体举措之中。
要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其范围很广,内容很多,而且要因人而异。但有一些好习惯是青少年不可或缺的,也是我们要下力气培养的。比如,要培养吃苦耐劳的习惯。现在的大多数家长认为,只要孩子把学习搞好了,其他什么都不用他们管。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既“娇”、又“骄”、还“矫”,面对挫折、困难和艰苦的时候,往往“打败仗”,十几年前中日孩子夏令营的较量给我们的教训够深刻的了;要培养刻苦学习的习惯。眼下有的孩子把学习当成任务或负担,甚至认为是为家长学习,因此对学习缺乏应有的兴趣、缺乏主动精神、缺乏学懂弄通的劲头,存在偏科、成绩忽高忽低、失去自信心的现象;要培养感恩的习惯。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女多,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不管别人的感受,想干啥就干啥,如何引导他们感恩社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势在必行……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大人要做好榜样。大人们一定要有“身后站着孩子”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以自身的好习惯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孩子。我有一个老邻居,家里孩子多,住房紧巴,但多年来养成晚饭后一家人围坐在饭桌上看书学习的习惯。家庭的学习氛围和大人喜欢读书的好习惯,熏陶和带动了孩子,几个孩子学习都好,相继地都考上了大学。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不能全用好话哄着。孩子是在鼓励下成长起来的,因此赏识和激励的方法,应成为教育孩子的首选。但“没有批评的教育是缺钙的”,必须明白:人们一生都在纠正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有时采取批评的方式,可能比其它方式更能引起孩子们内心深处的震动。但这种批评一定要注意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绝不能使用指责、训斥、挖苦的语言,避免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要藏起一半爱心。爱如果一览无余,必将走向反面。要改变目前很多家庭实行的“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爱孩子的“模式”,尽量让他们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节假日可让他们干些家务活,也可尝试着让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克服困难,特别是引领他们提高与人交往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之,不仅让孩子“长肉”,还要让孩子“长骨头”,经得起风雨的考验,走好人生之路。
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要有耐心。习惯是条件反射的长期积累,是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行为方式。孙云晓说,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最少要坚持一个月的时间。因此帮孩子养成好习惯,不能操之过急,要多为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加快他们的成长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