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氏春秋》:“竭泽而鱼,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讲的是把湖水排干来捕鱼,捕到鱼之后,水干了,就再也没有鱼了。它告诉我们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如果违反自然界的规律,急功近利,过度索取,看似取之不尽的资源就会用尽。 ——题记
新闻背景:
鹤山农场地处松嫩平原,大兴安岭南麓,耕地46.2万亩,总人口2.1万人,人均耕地占有量少,土质条件以黑钙土为主,但沙岗地占耕地总面积的40%。面对现有资源,农场的决策者们认为发展农业,就要把握农业这个“露天工厂”的特征,转变粗放型经营方式,谱好资源、环境和发展的协奏曲。
土地是农场的主要“家底儿”,早在2002年,北京师范大学就投资140万元,在鹤山农场第三管理区建立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机理与土地退化预警”课题研究基地,用于观察、测量采用不同的耕作措施,在同等自然条件下的水土流失情况,为科学防治水土流失,保证作物稳产高产提供科学依据。
几年来,积累的大量数据对水土流失危害作出了定量评价,也给鹤山人“提了醒”。翻、耙、压为主的传统耕作方式,破坏土壤结构,造成水土流失。农场采取了保护性耕作措施,力推麦茬原茬起垄种植大豆、玉米原垄卡种大豆等免耕、少耕措施,既节约能耗,又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调整土壤的水、肥、热,增强土壤保水保墒性能。
沙岗地,致使土地瘠薄,这块“伤疤”一直影响着农业经济效益,保护土壤环境,不能再往上“撒盐”了。农场提出减少化肥施用量,推广小麦深施肥,施叶面肥,增施腐熟的有机肥,科学增加腐殖酸肥和生物有机肥。不允许用普施物、广灭灵等高效、高残留农药。对于作物秸秆,采取“闭路循环,吃干榨尽”的办法,综合利用率达100%,使土壤强化性能有了明显改善,有机质含量由3%~4%上升到5%~6%,农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5%。
启示:现实告诉我们,土地是农场人生存的“根本”,改变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从只关心产值、利润转变到注重土地资源的节约、合理利用上,经济发展才不会受到资源的制约。
新闻背景:鹤山农场草原面积11.8万亩,如何保护这些有限的草原?农场从源头上抓起,禁止一切草原垦殖和毁林开荒活动,畜牧科与各基层单位签订责任状,制定了奖罚机制。每年青草萌发期,均采取“春季禁牧”的保护草原措施,并根据“草随畜走”的原则,实行养殖户承包草原的办法,将草原划分后承包到养殖户,增强了养殖户们保护草原的责任心。
“嘴是一把刀,蹄是一把锹”,这句话不假,养羊放牧对草原的破坏性很大。农场爱“半壁江山”更爱草原,采取“羊舍饲,不放牧”的办法保护草原,职工群众们也都认识到这一做法的必要性。邱勇饲养的3000多只小尾寒羊全部“舍饲”,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顺应生态规律,全场已累计退耕还林2.4万亩,营造水土保持林和防风固沙林3.4万亩,建造农田防护林带1.1万条,森林覆盖率达43%。据测定,在农防林作用下风速减慢35%,气温提高0.5%~3%,降水量提高4.2%。全场十三个管理区环绕在绿色怀抱中,增加了空中能源,又控制了水土流失,促进粮食增收。
启示:森林、草原构成了固定生态,合理利用和保护这些资源,形成支撑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屏障”,成为永续利用的资源优势,能源优势。
新闻背景:生态架通途,百里景色新,几年来,鹤山农场这片黑土地曾印下美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客商的足迹。产地环境(包括土、水、空气)已通过省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检测部门的检测,符合有关产品产地环境标准的要求。2005年,鹤山农场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农产品跻身于国际大市场,出口创汇产业迅猛发展。已获有机和绿色食品标志的长日型圆葱种植面积3000亩,总产可达1万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长日型圆葱生产基地。每年收获的季节,红彤彤的长日型圆葱、以色列西红柿等各种“绿色”农产品,乘火车、坐汽车、搭轮船多路进发,销往日本、俄罗斯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杂豆出口欧洲等国家达4000余吨。自2005年以来,共销售无公害农产品3.83万吨,产值6821万元,利润1620万元。与此同时,农场向省申报立项,投资100万元,建成了由农业科技示范带,北方园林小城镇,北方水上公园,农业科技示范园组成的集旅游、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生态旅游线,使旅游经济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启示:生态环境的优化,壮大了绿色食品的生力军,促进农业增产增收的同时,促进农产品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生相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