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58元,比2002年增长47.3%,年递增10.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5元,比2002年增长46.5%,年递增10%。农村住房砖瓦化率提高了3.2个百分点。这些数据看着是枯燥的,但是透过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变化,就能感受到这组数据的实际意义。
衣:过去一衣多季现在一季多衣
居住在我市的王女士这两年对穿的感受最深刻。前几年经常出差到哈尔滨,每次临行前都要向自己的亲友打声招呼,看看有什么带的,而每次回来,大包小裹带的都是给家人买的衣服。这些从外地买的衣服,穿到单位也常常令人羡慕不已。那时我市服装市场的服装款式老、品牌少,走在大街上,随处都能看到和自己穿同一颜色和款式服装的人。近几年,伴随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发达,林林总总的服装商店遍布城乡,全国各地的服装在黑河都能买到。服饰潮流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为爱美的人打开了展现自我,追逐时尚的生活空间。
现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是不仅要穿出美丽、还要穿出健康、穿出舒适、穿出环保、穿出时尚。人们的衣着,已成为一道道流动的风景。
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衣多季”已经成为过去时, “一月多衣”、“一日一衣”在人们的眼里也习以为常。人们在选择服装时,颜色单调、面料单一的服装款式不再受消费者的欢迎,质地精良、款式新颖的品牌服装成为人们首选,绿色环保和保健功能也被重视起来,近九成市民更喜欢购买棉、麻、毛、丝等天然纤维面料的服装。
农村衣着消费也开始逐渐时装化、成衣化、城市化。过去农民穿着一般以棉布、粗布为主,样式呆板,色调单一;现在农民的穿着大为改观。如果你想把家中多年不用的旧衣物或布料送给农村的亲戚,没准还会被拒绝呢。“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农民着装由“一衣多季”转向“一季多衣”,开始越来越讲究款式、花色、质量、品牌。他们不仅崇尚自然、休闲,而且注重美观、舒适。
食:过去只求吃饱如今讲究吃好
民以食为天。现在人们的饮食观不像从前,已从一味追求吃饱型向文化、健康转变。经营者们如八仙过海般各显其能,大的酒店自不必说,特色小吃也从先前的街头摊点搬进了酒家、餐饮城等,上了档次和规模,山南海北的特色小吃应有尽有,食者如云。吃腻了大鱼大肉,人们开始热衷于农家饭菜,于是庄稼院类的菜馆兴隆起来,节假日,人们不惜开车数十里,为的就是既营养又实惠的浓浓乡土味。赶上“五一”、“十一”、元旦、春节等重要节日,家家也都关灶熄火,到饭店就餐,节日里的大小饭馆生意十分红火。
快餐店更是适应了人们生活的快节奏,只要是繁华地段,就有肯德基等快餐店在此驻足。各大商场也纷纷设立了美食城,方便人们在购物后就餐。
有了高雅环境,食文化的底蕴日渐显现。近年来,我市餐饮业遍地开花,川味、粤菜、东北菜……汇聚边城,食文化的发展速度像进入了“时空隧道”一样。
餐饮业的激烈竞争,促使经营者不断在“特色”上做文章,地段选不好,或者没有特点,用不了多久,就会关门倒闭。
过去农村亲戚进城来串门时,总要在他们走时拿点细粮或带点挂面什么的。可是,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民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的餐桌上肉制品、鸡、鱼、蛋、奶已占到了很大的比重。
住:过去土房成片如今高楼林立
何国顺大爷在“文革”期间投奔亲戚来到黑河地区,全家人住在不足40平方米的土房里,这一住就是26年。儿子结婚后,一直没有住房,前几年又下岗了,买房的愿望就成了泡影,孙女都上初中了,每天写作业时,全家人都不能看电视,老少三代居住在这“弹丸之地”,十分不便。孙女甚至不好意思让同学到自己家来玩。现在好了,何大爷家不仅搬进了新房,而且还扩大了面积,全家人还为读书的孙女单独留了一个房间,以方便她学习。
过去农村居民住房条件差,房屋简陋,土坯墙、瓦片顶的房子居多。可如今在广大农村,一排排砖瓦房,成为我市农村最直观、最明显的变化。几年来,我市人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已由满足基本居住面积需要逐步向讲究室内装饰、住房质量、居住环境、配套设施转变。
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个个住宅区在城区矗立,而在这崭新面貌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对民生问题的重视,以及对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关注。据统计,仅2005年全市就新建住宅51万平方米,增长8.6%,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0.2平方米,增长6%,2006年全市新建住宅89.9万平方米,增长75.1%。
2006年,全市棚户区改造首战告捷。完成拆迁居民544户,4万平方米的回迁楼主体工程已经完成。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强以棚户区改造为重点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和宜居环境建设,建设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只要看一看我们的周围,看一看我们的亲戚朋友家居住面积的变化,看一看老百姓居住环境的改善,这些无不见证着我市房地产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行:过去车少路差如今路好车多
几年前,李红军在一次同学会上,大家在一起畅谈和憧憬未来时说,他的计划是五年后拥有自己的私家车,当时就引来一阵笑声。那时人们还把他的话看做是狂妄。想不到,几年时间过去了,拥有私家车已不再是梦想,许多上班族都有了自己的“坐骑”。节假日全家人可以“自驾游”了。如今在黑河的街头,私人小轿车已占到了相当比重,汽车正走进市民生活,作为百姓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要致富、先修路”。公路通,百业兴。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交通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快马加鞭,仅2006年全市便完成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33项,总里程共计915.4公里。
条条公路的建成通车,使我市区域经济发展和对俄开放通道进一步拓宽,农村种植、养殖和加工业蓬勃兴起。客运班车和粮豆交易大货车开进农家小院,农副产品集散、饮食服务、民族风情游和小商品批发等产业因道路畅通而如鱼得水。去年爱辉区新鄂伦春民族乡仅大豆销售就比往年多卖50万元。如今,吃农家饭、购乡村房、去田园度假,已成为城里人的时尚,农民真正尝到了″路通业兴″的甜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