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连始终把落实“政治安边、富民兴边”作为构建和谐边防、融洽军政军民关系的立足点,把维护人民利益视为己任,抢险救灾冲在前,义务劳动抢在先,扶贫帮困当模范,倾心竭力为第二故乡做贡献。他们用一腔赤诚,在边关,唱响了一曲曲感人的双拥新曲。
人民群众是亲人
血浓于水凝深情
黑龙江中勇救落水群众,居民区失火冒险抢救,长年照顾孤寡老人,捐款资助贫困学生,帮助寻找父亲的新疆小姑娘王娜返回家乡……平凡的日子里,一桩桩爱心故事,凝聚着八连官兵对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诠释着军民鱼水情深的内涵。2004年5月6日,指导员聂春波同时收到了两封感谢信。原来,3天前,下着倾盆大雨,黑龙江水流湍急,水深岸滑。正在江边执勤的哨兵冯强突然看到不远处一名妇女快被江水淹没,他立即与战友潘州清奋不顾身地跳入湍急的江中,经过一番奋力抢救,才把她拉上岸。
同年5月5日早晨,一班长刘艳辉等人在执勤时,听到江边有人喊救人,便直奔出事地点,秦建军、周志军、潘州清、冯强也紧随其后。到达江边,隐约看到一个穿红色衣服的人漂浮在江面上,正被湍急的江水快速地冲向下游。由于刘艳辉水性不佳,他便和大家一起,一个人抓住一个人的手向江里走。虽然湍急的江水已经没过了刘艳辉的额头,不能呼吸,但他还是和战友一起救出了落水女孩。
关键时刻,八连官兵挺身而出,用血液,挽救了一个个濒危的生命。2000年2月28日晚,市医院一名产后大出血的孕妇,急需输A型血。检验后,只有十几名战士血型与之吻合,每人都献了400毫升。但血还是不够,战士们又争相挽起了袖子……
2001年1月5日,爱辉镇村民徐东梅剖腹产后大出血,生命危急。当她的父亲流着泪来到八连请求帮助时,干部战士二话没说,血型相符的战士自动站成了一排。
十年来,八连官兵共为地方输血45000毫升,在爱的春风下,让死神望而却步。
急难险重打头阵,双支当好排头兵
八连官兵视弘扬“服务人民”优良传统为己任,以“争做双拥模范连,争当双支排头兵”为目标,在支援驻地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上大显身手。
小黑河村可用耕地少,村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村民下江作业人员较多,遇到年景不好,一些无证作业人员也下江捕鱼,给边境管理带来较大难度。连队主动与小黑河村结成对子,共建党支部,在宣传边境管理法规的同时,帮助村民提供致富信息,转变致富观念。在他们的帮助下,经过几年发展,小黑河村成为了黑河市的蔬菜供应基地,下江打鱼的人少了,绝大多数村民摆脱了贫困。
2006年,长发屯在被黑河市确定为新农村建设试点后,连队积极配合试点建设任务,出动车辆和兵力,帮助长发屯完成路面硬化、铺设自来水管道等突击性任务,还积极献计献策,帮助村民发展生态养殖和庭院经济。近年来,八连在支援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帮助改善村容村貌,挖掘和清理排水沟约2万余米,修整公路3万余米。
随着时代发展,连队又积极赋予拥政爱民新内涵,不断创新内容、丰富形式。他们办起了科技致富培训班,成立了“种植养殖技术指导小组”,利用自身技术、信息优势,为驻地群众勤劳致富提供帮助。
连队连史馆被选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学期开学之初,以及八一、十一等节日,黑河的学校都要组织学生参观八连连史馆,听解说员讲述连队的优良传统。
来连队连史馆参观的不仅有学生、驻地企事业单位职工,还有从祖国各地专程来到黑河参观“黑河好八连”的人们。近两年来,“黑河好八连”连史馆共接纳地方人数达3万余人次。
连队建设日日新,军民同心戍边关
近年来,黑河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双拥”共建工作放在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把帮助连队搞好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支援国防建设重要任务来抓,出钱、出物、出思路,帮助连队全面建设。相继为连队修建了篮球场、羽毛球场,更换了营房保暖设施,今年,又投资上百万协助八连改建营房和训练设施。
连队开展科技练兵活动,帮建单位投资40多万元,解决了大屏幕投影仪、录像机、电脑等电化教学设备的问题,并为连队送科技文化类图书3000多册,价值四万多元。当共建单位看到部队在“科技兴勤”上缺设施、少“专家”时,他们在资金上舍得投入的同时,在人员技术上还给予了很大帮助。
驻地群众自发给予官兵的无私帮助更为感人:黑河市百姓商店经理,七十岁的王淑兰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关心官兵生活,对边防战士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成为黑河市家喻户晓的拥军模范。上二公村的付爱茹大妈,家里并不富裕,但每年过年都把自家种的瓜子炒好,送到连队……
鱼水总相依,真情重如山。美丽富饶的黑河,沐浴着时代的阳光,在“黑河好八连”与黑河人民共同努力下,这颗北方明珠,定会闪烁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