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将军视察完黑河好八连,深情地说:“八连虽然不是开国的功勋连队,但它经历了开放的考验;八连虽然没有经过战争洗礼,但它每时每刻都在履行着神圣使命。”
采访八连你会感到不是每个人都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但每名官兵都有极强的奉献精神。“祖国利益高于一切”是八连营门上最醒目的一句话。
威严的界碑,矗立在国境线上,但它更深植于八连官兵心里
在八连有一个叫响了10年的口号“下江代表中国,上岸代表军队”。特别是冬季,八连官兵冬季在无遮无拦的界江上执勤,与对岸的哨位相距咫尺,官兵的一举一动都代表着国格人格,体现着军威连魂,无论气候多么恶劣,边情多么复杂,一刻也没有放弃过对祖国的誓言,对界碑的承诺。
2006年3月22日下午,刚刚从6号板房执勤下岗的八连哨兵贾秀飞,他顺着界江中心线我方一侧向连队的方向走去。走出不到3分钟,发现前面我方一侧300米左右的距离上有一男子正晃晃悠悠来回走动,他赶紧加快了脚步,果然不出所料,这名醉酒人员距界江中心线越来越近了。情急之中的小贾迅速脱去厚重的毡靴一边喊着一边向前冲去,阻止了一起严重涉外事件的发生。而这时,小贾身后600余米皑皑的白雪上留下了一串鲜红的血印!
2002年3月7日晚8时40分左右,正在4号哨位执勤的哨兵贾彦军在冰道上巡逻,突然发现远处有一黑影从俄方向主航道移动,小贾非常冷静,悄悄向黑影的方向奔去,距离30米左右时,看清是一越界人员,已越过主航道向我岸边走去。他迅速用对讲机向连队报告了情况,并只身跑过去抓捕越境人员,奋力与比自己高大的越境者周旋,并与及时赶来的战友将越境分子制服。
几年来,连队共抓企图越界人员12人,制止违边事件73起284人次,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稳定,连队年年被省军区评为战备执勤先进单位,。辖区年年被中俄双方公认为“模范管段”。
平凡的哨位,承载着连魂精神,更是八连官兵坚守的阵地
艰苦的自然环境,复杂的边境环境,使八连在履行戍边使命中形成了“不畏艰苦、爱国奉献、严守国门、一尘不染”的光荣传统。连队把这些传统视为传家宝,作为建连之魂、兴连之本。从连队主官到普通党员和普通战士,都自觉把使命看得重于生命,把责任看得重如泰山,把岗位当做事业,把自己当成“传人”。
“党员先锋岗”是黑河好八连的一大特色,每到冬季执勤, “党员先锋岗”要贴上鲜红的党旗标志,每班岗都由连队党员骨干带班。每到节假日你总能看到党员争相走上哨位替新兵执勤、站岗,每当气温骤降,都是党员负责室外勤务,让新兵在板房内观察、登记;每当江中突发情况,党员都是第一个冲出来,临危不惧。
有一年除夕,岸上万家团圆,欢歌笑语,江中,全部由党员顶风冒雪站岗巡逻。这时,雪橇驾驶员庞俊华载着兰义、袁修波到江中巡逻,刚到黑河中游江面时,忽听喀嚓一响,雪橇一下子压破冰层沉入清沟,三人全都被掀入齐胸深水中,当时,江面零下三十多度,随时都有冻僵的危险,他们首先想到的是连队的装备如何不受损。当他们费尽力气,把雪橇从清沟抬出,三个人经过江水浸泡和江风吹打,棉衣冻如盔甲……当他们被出租车司机送到医院的时候,司机感动得不但不收分文,而且含着热泪说:“你们使我懂得了什么叫奉献”。
八连有句格言:岗位平凡,坚守才是好男儿。八连冬季执勤的战士体会有“三最”:夜间12点到3点最困,凌晨3点至6点最冷,上午9点到12点最饿。每年冬季老兵退伍后,勤务量大大增加了,而执勤人员却减少了。每名战士每天24小时至少要站两班岗,每班至少3个小时。连续3年在江中执勤的哨兵刘鹏说“第一个小时是站过来的,第二个小时是挺过来的,第三个小时是熬过来的。”越是这种情况,连队干部、战士从未有人在封江期休假回家,春节期间更没有一个人回家过年,即使家庭有困难的也都能够正确对待,连队先后有39名干部、战士的父母病危来电告急,临终都未能和儿子见上一面。除夕之夜,哨兵段吉江把母亲去逝的电报塞进自己的口袋里,仰望星空,面向南方,热泪满腮;战士王慧勇的母亲走了,留下遗言竟是“站好岗,别回来奔丧”;钱昌兵的父亲走了,同样是一个感人的故事……
连队那种“进了八连门、就是八连的人”的优良传统,产生了巨大的向心力,使每一名官兵都有归属感和自豪感,自觉融入群体,为之拼搏、为之骄傲。
“巍巍兴安,滚滚黑水,我们驻守祖国的北陲,钢枪支撑国门,红心照亮界碑,瞭望塔上俯瞰山和水,国旗前闪烁着耀眼的军徽……”雄壮的连歌,是官兵最真实的写照。正是一茬茬官兵无私奉献,薪火相传,八连这面旗帜才越来越鲜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