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来自黑土地,先后赶过马车、干过农活、做过小队会计、大队团支部书记……最后凭借自身努力,以优秀的工作业绩走上乡镇和县政府系列局一把手领导岗位的平凡而又普通的党员干部,用自己人生每一步坚实的脚印、用一颗为民务实的赤子之心,绘就了一道人生绚丽的风景线,他就是嫩江县第六届“十佳公仆”、县委委员、经济计划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树革。“我是农民的儿子,我离不开农民,我也知道农民需要什么,更知道农民需要我做些什么。”
1997年秋,赵树革从近郊的前进乡调到伊拉哈镇工作,成了这里的父母官。经过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破除传统观念,抓城镇建设,促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在他的脑海逐渐清晰起来。
搞城镇建设,没钱,怎么建设?但赵树革硬是不花一分钱建成了一幢四层大楼。原镇办公室年久失修,条件极差。多年的工作经验使赵树革认识到,只要在原地点搞开发,通过土地置换就能建起新办公楼。于是他提出只要有投资商,就免收其在镇里所需的一切费用,并协助办理一切手续。就这样,镇里不拿一分钱,也没向农民摊一分钱,没向上级要一分钱,一幢四层3200平方米的综合商贸楼建成了,随着一楼的开发出售,不仅付清了投资,而且还赢利20多万元,彻底打破了没钱不能办事的旧观念。综合楼的兴建既改善了镇政府的办公条件,又带动了城镇建设步伐,还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正是凭着这鼓劲,伊拉哈镇建起了全县首座乡镇教师住宅综合楼,建成了1.5公里的白色路面商业街,先后兴建了4家面粉厂、1家印刷厂、9家综合商店,引资额达1200万元,不仅解决了剩余劳力就业问题,同时也增加了农民收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赵树革领导的伊拉哈镇,依托小城镇建设插上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比翼齐飞的翅膀,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先进镇,成为国家“亿万农民健身活动”先进乡镇、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乡镇、全国计划生育先进镇。连续七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农业和农村工作先进乡镇”和党建群团工作优胜党委荣誉称号。
“人就要凭本事干事,靠能力赢人,就要干一行爱一行,而且要干一行干好一行。”
2004年8月,组织安排赵树革离开了他所热爱和熟悉的黑土地,来到了有嫩江第一大局之称的经济计划局工作。经济计划局的工作涉及县域经济的指导协调、政策宏观调控、项目可研编制报批、市场秩序整顿、县属企业行业管理,可谓点多、面广、量大、任务重、战线长、历史遗留问题多,情况错综复杂。他任局长伊始适逢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他一方面团结带领班子成员认真领会上级改革精神,掌握实质;一方面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理清思路,最终克服重重困难,成功地进行了系统占全县90%企业的并轨改制,妥善安置了数千名下岗职工。解决了企业多年来遗留的一些棘手问题,有效地遏制了一些跑省进京上市越级上访势头,并将一些问题解决在基层,摘掉了该局多年来的“信访大户”的帽子。
他通过干中学、学中干,很快成为了发展“项目经济”、实施“工业立县”的行家里手。近三年内,配合相关部门先后上马重点建设项目17个,总投入资金近6亿元,是2004年前3年投资总和的3倍。参与立项引资项目3年完成38项,到位资金40.43亿元。总投资达7.6亿元的海豹水泥有限公司,不仅是全市重点引资项目,而且也是全省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双百”工程的重点项目,是国家和省调整水泥行业结构、布局的主要举措。在建项目27项,总投资达100.7亿元。其中投资3.2亿元的热电项目将极大地改善困扰嫩江城区多年的冬季烟尘污染问题。投资38亿元的大多宝山开发项目,将极大地拉动有“矿产摇篮”美誉的嫩江县域经济的发展。在工业经济运行方面,县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所完成工业增加值、利税总额等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并呈跨越式增长。
“公仆意味服务,党员就要奉献,在危险和困难面前,我是局长,我必须冲在最前面。”
2006年,嫩江的山区乡镇和林场相继发生草地森林火灾。“火场就是战场、火光就是命令”。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他拒绝副职让他在局里看家保障供给的好意,亲自带领扑火队不畏艰险,转战各个火场,始终冲在火场第一线。扑火期间跋山涉水,克服了给养短缺、人员疲惫等诸多困难,吃住在林间空地,一直战斗到大火扑灭。尤其是当大火烧进嘎拉山林场时,房屋随时可能倒塌,他带领扑火队员冒着生命危险为林场职工抢出木耳140余袋,抢救护送伤员2人,抱柈子,拆障子,及时安全地转移灾民,清理可燃物,对控制火势蔓延,保住嘎拉山林场场部起到了关键作用。灾后他又及时组织干部职工为嘎拉山林场受灾职工捐款5000余元。
移民工作政策性强、问题敏感,稍有不慎就会造成矛盾,直接影响国家尼尔基水库重大项目的推进速度。带着县领导的嘱托,赵树革先后三次参与临江乡淹没区村民迁移工作,全力以赴帮助移民搬家。面对村民不理解的辱骂,他笑脸相迎,并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讲政策,摆道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为了让年迈的老人和婴儿及时搬离,他让出了自己的车辆,步行往返。为了稳定移民的情绪,他高价赔偿工作人员无意间损坏的物品。他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村民并得到了大多数村民的理解和支持。第二次移民应迁走村民98户,按四个组的任务,每组24户,然而他所带领的第一组就迁走46户,占此次移民总户数的近一半,当他带着疲惫回到家时,已是次日的凌晨两点。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赵树革连续多年受到省、市、县委的表彰奖励,连续5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记一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