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深秋,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派遣报道通知,来到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报到,办理有关手续之后走上管理科学学会工作岗位。
他叫任耕田,1992年从黑河职业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到俄布市工业大学留学的成长之路。两年后回到黑河,在兴利经济贸易公司担任一年多翻译、业务员工作。为了更好成长,于1995年9月先后前往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交流学院、黑龙江大学俄语系本科进修,获本科毕业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
在北京、哈尔滨为时近5年的读书期间,由于他性格开朗,才思敏捷,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在北京高校外语文化节担任了演出节目主角并获奖,在世界俄语研讨会上参加了“献给普希金的花环”演讲比赛并获奖。
他从黑龙江大学毕业后,由学校推荐到北京联华集团,担任了信息技术部培训讲师。此间,单位曾选送其到美国卡耐基领导力培训班学习,曾在人民大会堂组织俄罗斯芭蕾舞访华团演出,并担任赴深圳、上海、青岛等地演出的全程翻译。
2004年9月,为了实现对俄罗斯文化深入了解的愿望,他毅然放弃工作,前往莫斯科国立文化艺术大学读了两年硕士研究生。由于他学习刻苦、善于思考,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和公关能力,留学期间边读书边实践,较好地拓展了学习领域和工作范畴。
他被北京人民画报社驻莫斯科代表处聘用,成为俄文月刊《中国》杂志的记者,为两国文化交流做出了难能可贵的贡献。毕业前夕,他在莫斯科举办的37个国家留学参加的世界大学生演讲会上,所做《中国茶文化》演讲,荣获了一等奖和俄中友谊使者殊荣。
媒体是耕田发挥中俄友谊使者作用的一个重要渠道。这些年,他陆续在国内媒体上发表了阿穆尔河圆梦”、“我给‘唐吉诃德’当翻译”、“我与‘白天鹅’的情缘”、“我的俄罗斯情缘”等多篇弘扬中俄友谊的文章。
同时,他也被媒体做过“阴差阳错,无怨无悔——俄语高才生的心路历程”等报道。黑龙江省政府新闻办公室主办的《伙伴》杂志,发表他的俄文文章时,曾对他做过这样介绍:“这是一位生长在中俄边境城市黑河的中国青年。”
“儿时,他与彼岸的俄罗斯小朋友娜达莎结识,并建立了友谊,从此他下决心学习好俄语。”
“十几年后的今天,他不仅能用流利的俄语帮助来华的俄罗斯客商、旅游者、表演艺术家进行联络,沟通或交流,而且还能通过互联网时时与俄罗斯的文化相通、历史相通、朋友相通……”
耕田在父亲的影响下,童年时便喜爱上集邮,经过不懈的努力,父子俩几乎把前苏联的邮票收集全了。由于在研究俄苏邮票方面成果显著,他同父亲同时被邀请出席了1999年在北京世界邮展期间举办的全国首次俄苏邮票学术研讨会。父子俩合编的《俄罗斯邮票故事》,于2006年初作为献给“俄罗斯年”的礼品,由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后,被赞誉为“同类图书中难得之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