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斌是北安市海星镇人,今年29岁,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远见的农村青年。中学毕业后,他同那些名落孙山的学生们一道回乡务农。但面对当今知识爆炸、经济突飞猛进的时代,他一直不甘心像父辈们一样,依靠那仅有的少得可怜的土地度日,他那颗火热的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驿动起来了。他知道:要想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农村,就需要大批的新型农民。做新型农民就必须至少掌握一门新的技术才行。近几年受市场经济大气候的影响,大田作物市场行情持续低迷,种地效益不大。不甘心寂寞的王志斌一心想着怎样发家致富。为此,他找到了海星镇政府离休老干部张洪山,向张洪山讨教发家致富的出路。张洪山为他介绍了《黑龙江农村报》,让他在那里看能否寻找到发家致富的门路。一天,他在《黑龙江农村报》上面看到了全国第二个养鹅之乡依安县农民的致富经验,深深受到了触动。1998年春节刚过,当人们仍沉浸在节日的喜悦气氛中时,王志斌经过多番论证和考察下了决心,他的养鹅项目开始实施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一个初涉社会的青年,创业的艰辛更是可想而知。首先是资金短缺,他就和哥嫂商量,求亲属、靠朋友,四处筹借。张洪山也积极与兴隆村领导联系协调,村里免费为他提供了350亩的草原。其次是缺乏技术。知道这一情况后,张洪山便领着镇畜牧站的同志到他家里,传授养鹅的技术。王志斌也向有经验的农户学习,还购买了许多有关养鹅技术的书籍和刊物,不分白天黑夜地学习,初步掌握了养鹅的基本知识。就这样,边实践,边积累,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王志斌的鹅场规模逐步壮大。到2006年底,存栏的种鹅已经达到了6800羽。
随着发展变迁,王志斌发现,只局限于自繁自养的局面已经不行了。在北安市关工委和镇党委、政府领导的帮助下,他贷款12万元,在通北粮库租下了800平方米的厂房作为孵化场。北安市关工委朱景荣还通过多方联系,无偿为王志斌在东北农业大学购买回苦麦菜、紫花苜蓿、鹅头稗种子,在当地种植,不但增加了青饲料的来源,还大大降低了养殖成本,为进一步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积累了几年经验的基础上,王志斌的养鹅事业不断发展,效益也不断攀升。几年来共孵化种蛋16万枚,产出鹅雏14.68万羽,仅售出的14万羽鹅雏收入就近28万元。留下6800百羽大鹅,在凤凰山农场及兴隆养殖场养殖。按每羽8斤计算,售价每斤5.8元,可收入30多万元.
目前,王志斌多方联系,与海伦肉联厂等几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发展订单养殖业,这样找到了销路,心里有了底,养起鹅来就更踏实,干劲也更足了。明年王志斌计划继续扩大饲养规模,并且要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继续扩大饲草的种植面积,增加适合的饲草品种。同时准备利用领头雁的优势,拓开销售鹅雏、销售种蛋等新的经营领域,拓宽财源,创立新局面。
看到王志斌养殖大鹅致富了,人们纷纷到他家里去取经。北安市关工委和镇党委、政府的同志看到农民养殖大鹅的积极性高涨,便组织大家成立了大鹅养殖协会,协会制定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经营、统一出售的“四统一”标准,依托王志斌的龙头养殖场,发挥优势,打出了品牌,进一步提高了经济效益,使海星镇的大鹅声名远播,订单纷纷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