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从小就嗜书好书,书趣浓郁,年纪轻轻,便把家中所藏的书读完。我曾在他的文章中读到这样的话:“这样就成了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翻一下。”鲁迅一生读书颇多,他的书单上,古今中外,上下纵横,哲学、政治、教育、经济、文学、佛学、医学,乃至各种自然科学书籍,于学无所不窥。他缩写的《小说旧闻钞》就是从1500多卷书中抄录下来的,可见其读书之功。良好的读书习惯,能引导我们自觉地博览群书,并把积累的知识不断转化为自己的才智。
读书有三境界,其一是读书之“癖”。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对读书有句精彩的自述:读书一癖,坐书穷至老。于书未近心已动,堪称书痴。据说他一生“读书三万卷”,“留世万首诗”,活了86岁,至死读书“癖”性不改,是爱书如爱命的先锋。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好书是读书的基础境界。其二是读书之“乐”。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有体验: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一生以书为友,痴书乃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读书一旦成习惯,读书之趣乐陶陶。读书之乐体现在从“要我学”的初级阶段到“我要学”的理想之境。其三是读书之“得”。读书有得,才是读书的真正胜利。唯精心寻思,书香沁到心,则读一句得一句之力,读一章得一章之魂。“知识就是力量”,这力量大多通过读书取得。读书的每一点心得,都以一粒种子的包壳,传播着输送生命的花粉。一个习惯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习惯思想的人,而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好书是心灵的妻子,心灵是思想的父亲,他们是推动生活的力量
“好学成习为德”,养成勤奋读书的习惯,绝对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品德修养。日日读书,则一日有一日长进;天天思考,则一天有一天得益。“读书香到心,心上起经纶”,读书可以给我们力量,也增添我们的光泽,书读的多了,我们不只窥见光泽,更能掂出重量。
萧楚女说: “人永远是要学习的。死的时候,才是毕业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读书;第二,是读书;第三,还是读书。一生保持读书欲,追求人生真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