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创新开创新局面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换。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要求,加大政府职能转换改革力度,变“经济管制型”政府为“公共服务型”政府,把政府的主要职能转移到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形成高效、协调、公正、透明、规范、廉洁的政府服务体系,建立起责任政府和法制政府。
积极稳妥地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着力理顺事业单位与政府的关系,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建立健全事业单位社会保险制度和规范的投入机制,优化社会资源配置,调整布局和结构,精简机构和人员,减轻财政负担,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逐步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机制。全面推进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鼓励非国有企业、个人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制。
调整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放宽准入领域,建立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服务体系、担保体系和信息制度体系,增强非国有企业活力,拓展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行业和领域。
此外,还要不断深化投资、财政和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继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教育、卫生等改革,解决民生问题。
科技创新 跃上新高度
未来五年,我市要加快“科技兴市”步伐,就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在“两国一城”的背景下,围绕“突出一条主线、构建四类平台、优化四种环境、做好四项工作、实现两个突破。”
“突出一条主线”,即突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线。
“构建四类平台”,即构建区域技术创新平台、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技企业孵化平台、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优化四种环境”,即优化有利自主创新的文化舆论环境、政策法律环境、资金投入环境、科技人才环境。
“做好四项工作”,即做好技术研发、产业发育、对俄合作、基地建设等四项工作。
围绕工业基础原材料、能源、绿色食品、林木、医药、化工等产业,加强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与应用,加速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技术水平。“十一五”期间,计划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150项;取得科技成果60项,获得专利授权100项。
积极培育科技企业,发展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到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5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2亿元。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80户,技工贸总收入13亿元。
建立两岸科技合作组织,形成协调顺畅的国际科技合作协调协作机制。
依托黑河市新兴工业原材料加工园区,发展有机硅、硅合金、多晶硅等新材料,延伸工业硅产业链条,推进黑龙江省火炬计划黑河中俄合作特色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品基础原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具有黑河高纬寒地特色的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建设中俄农业综合技术示范研究和推广基地。
“实现两个突破”,即在硅新材料产业基地建设和对俄科技合作上实现突破。
到2010年,黑龙江省火炬计划黑河中俄合作特色产业基地的总产值达到4亿元,形成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成为国内最大的硅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对俄科技合作方面,要在搭建组织机构服务平台、完善协调合作互动机制、提升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水平、建设对俄科技合作示范基地上取得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