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代表作《论语》叫你怎么做事,怎样做人;它所记载的,就是孔子的言论和做人智慧。你也许会轻蔑地认为:孔子是两千多年前的老古董,他所著的《论语》更是一本发了霉的老皇历,今天再翻出来,能有什么用处?
其实非常有用。
因为历史虽然在进步,但做人的道理却是亘古不变。说谎,在两千多年前叫人厌恶,两千年后依然被人唾弃;诚信,在古代被人尊重,在现在仍然为人所敬佩。
而说到这些千古不变的做人道理和智慧,从古至今,还没有一个人比孔子讲得更明白、更透彻。是他最早提出一个人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还详细的告诉你,怎么样才能做到。也是他最早在《论语》里定义了大仁、大义、大诚、大美、大智、大勇的内容。
在现代生活中,你也许会感慨活得太累,感叹如今人际关系复杂,也许会说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为什么会有这样感觉?为什么你会如此困惑?原因是你没有学过孔子,没有读懂孔子所著的书。
你仔细一想就会明白:你做人的道理和经验,有些是从父母和亲友那里学来的,也有少数来源于社会实践中的“吃一堑,长一智”。
你可能没有深想:你父母和亲友的做人的道理也是从上辈人那里学来的。
读一读工人出版社出版、宋岩著的《孔子》你就会惊讶地看到。世代相传的做人的道理,不如孔子《论语》的十分之一。孔子做人的道理,不是凭空得来,每一条道理都是他和弟子从亲身经历中提练、总结出来的。
在《孔子》这本书里,收进了对现代有用的孔子做人言论,还有与言论相对应的孔子生活轶事。在孔子的言论中你会学到孔子的做人谋略;在孔子的生活轶事里,你会学到孔子的智、仁、勇。
上学时学孔子,只是记住“之、乎、者、也”,囫囵吞枣,不知其味。现在再学孔子,你会懂得“忠、勇、仁、怒”,为的是解开做人上的困惑,细嚼慢咽,化为己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