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是生命的源泉,严重贫血影响健康,大量失血危及生命。无偿献血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后援,是充满爱心的生命馈赠,是活力无限的公益善举。
一个小时的感动
3月13日,黑河市中心血站库存血量不足,需街头采集A型和AB型血液。中午12时许,当记者随采血车出发时曾有一丝担心:午休时间能有人献血吗?能足量采集到缺型的血液吗?可当采血车到达固定地点市区商联门前时,市民踊跃献血的情景就让担心变成了感动。
“今天是什么型?”车刚停稳,上门者就不断,“给我先验一下”,“这次还献400毫升吧。”看得出很多人对采血车相当熟悉。咨询、检验、填表、采血,采血车迅速进入繁忙的工作。
第一和第二例献血的是一对30岁的个体户夫妻。妻子已经献过一次,丈夫是受妻子影响来的。妻子A型400毫升和丈夫AB型200毫升血液献出后,夫妻俩摁着采过血的胳膊一脸的平静:“常换一换血好,献血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有好处。”这朴素的想法不能不令人感触良多。
第三例献血的是个21岁的女孩,虽然她的血管很细,采血费了一番周折,可她觉得自己献出的血能帮助另一个人还是很值得。
十几分钟后,献血者接踵而来,一时有些应接不暇。很快,不是所需血型的留下了联系方式,检验合格的开始采血。一位地质二队的女士因准备献血的丈夫有事,便想自己替代,检验后因不是急需血型预约了下次才离开。
一个小时的时间里,采血车共接待了十几位市民,有6名A型和AB型的人献血,其中3人各献血400毫升。
一位农民的胸怀
我市是在1998年国家献血法颁布实行后开始正式实施无偿献血的。当时人们对献血普遍存在恐惧心理,想方设法东躲西藏。无奈刚刚成立的黑河市献血办公室就靠组织动员、到各单位下达行政指标来采集血液。这种情况逐渐减少,直到2003年后才彻底消失。
采访中,血站的工作人员为记者讲述了一位呼玛县三卡乡普通农民的献血故事。这位农民叫刘丰,3年前他偶然在商联门前的采血车上献血以后,每年都会从几百里外的家乡专程自费到黑河献血。每次往返路费和食宿费都要花销百元以上。上周一他又一次来血站献血,工作人员问及他的初衷,这位34岁的农民回答得相当朴实,他说,我别的也帮不上别人,就是身体健康,献点血帮帮别人是应该的。
在采血车、血站这样的献血者还有很多。一位在市区照相馆工作的先生已经是第五次献血了。他只要达到半年间隔,就要献血一次,每次必献400毫升。他说父亲患白血病在哈尔滨求医期间,看到了用血的费劲,找血的困难。献点血既对自己身体好,又能解决他人困难何乐而不为?
第一次献血的湖南人,已在黑河做生意10年,他是看电视寻找特殊血型困难而加入献血救人行列的。
一支队伍的建立
血液只能保存35天,为了节约用血,常规下血站每一血型库存量为6000毫升,这样遇突发事件急救用血,就需要紧急组织血源,黑河学院、驻军部队和职教中心是应急用血的有力后备。
去年6月20日下午,孙吴发生重大伤亡事故,血站库存A、O、AB型血液全部送至孙吴,采血车街头采血15800毫升血入库后,仍不能满足孙吴和市一医院的用血需求。万分紧急的情况下,采血车在夜色中驶入黑河学院,不到4小时就有67名师生献血,采集血液15200毫升,满足了临床抢救伤员的需要。
去年11月6日下午3时,孙吴县医院和市二院同时需用大量O型血,可此时大雪纷飞天色已晚,街头采血已不可能。求助电话打到武警支队后,部队机关17名干部战士献血;血量仍不足后又到武警一中队采血,当天共采血34人次、7300毫升,为临床提供了安全充足的血液。
为预防这样急救用血量不足和临床用血偏型的情况,去年12月,一支以驻军部队和大专院校学生为主力的400人的应急献血预备队组建成立。目前已完成血型检测和档案录入,正在着手对队员进行培训,为市区和孙吴、逊克的急诊急救用血提供了有力保障。
从恐惧到躲避到自愿无偿,从站内采血到街头献血,从组织动员到成立队伍,黑河市的无偿献血工作已全面推开,得到市民和百姓的大力支持,除大专院校学生、部队干部战士,个体户、出租车司机、下岗职工、农民、三轮车从业者也是无偿献血队伍不可缺少的分子。每周一中心血站的站内采血都能接待20~30人献血,平均每周一次不固定上街的采血车每次也可采血20~30人。去年一年,市中心血站采血2825人次,采血总量761800毫升,较上年增加17.9%;向医疗单位供血667600毫升,较上年增加19.17%。无偿献血事业正稳步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