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了过年不仅能吃到好东西,穿上新衣裳,而且那热热闹闹的拜年场面,还可以让你体味到人与人之间的那种友情和亲情。
那时候60年代过年,每当接完“神”,吃过年夜饭,拜年便开始了
先是孩子们。他们挑着灯笼,在大人的带领下给老一辈的拜年。说句“××过年好”便跪在地上磕一个头。老一辈的道声“好小子,又出息了”一个冻梨或者几瓣橘子糖递过去,接着小孩子们便是美滋滋、蹦蹦跳跳地跑到院里放鞭炮去了。之后是大人们。那时家家都兴挂“家谱”逝去的先人像,大人要先给老祖宗拜年,烧几炷香、磕几个头,转过身来才给爸爸妈妈、叔叔婶婶、大爷大娘拜年。礼节除了有文化的小辈们以行礼的方式拜年外,多数人是跪着磕头,然后再给会吸烟的长辈装上一袋烟,说几句拜年话,其气氛特别和谐。
邻里之间相互拜年。60年代初,正是学雷锋的年代,家家夜不闭户,邻里之间的关系也特别融洽。过年了,劳动和辛苦了一年的百姓们可一下盼到了节,除了用鞭炮送走过去的日子,驱散那些曾经有过不顺心的时候,也用拜年的方式相互祝福,弃旧迎新,加深邻里之间的感情。这种拜年的方式大都是左右邻居以手抱拳为礼。大伙在一起说说笑笑,坐在热炕头上,嗑着瓜子,啃着冻梨,听着收音机里唱着的二人转,其情景十分温馨。
大秧歌拜年。那时候的农村几乎每个村屯都组织秧歌队,他们从腊月就开始排练,一直到春节将至。大年初一各村屯的秧歌队便呼呼啦啦地开始拜年。秧歌队在打头的带领下,在大街上扭,在大院里打场,在军烈属门前摆阵。“打头”的身披大红斗篷,手拿彩色扇子,唱着“正月里来是新年,我给各位来拜年,今年更比去年好,风调雨顺大丰收”的东北小调,再配上锣鼓声,喇叭声和噼哩啪拉的鞭炮声热闹非凡,大秧歌扭得也特别“浪”,整个村屯都跟着沸腾起来,情形十分红火。
随着时代的前进,环境的变迁,特别是人们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今过年省事多了。高科技的发展,电讯事业的进步,让所有的日子都那么有条不紊,使所有的人都享受到了现代文明。坐在家里一个电话,一个短信,一声问候,一句留言,就省去了走街串巷的劳顿,既节省了时间,又达到了拜年的目的,长长的七天假让你足足可以放松心情,美上一阵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