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时代,人杰辈出,但能够达到“圣”的境界而至今仍为世人所膜拜的,孔丘、孙武而已。
孙武出身于兵法世家,祖父孙书、叔父田穰苴都是赫赫有名的战将和兵学家,孙武奔吴以后,指挥了空前规模的千里破郢之战,他以三万之众征服了拥有二十万大军的强楚,此等战例在世界战争史上也是罕见的。他在师承先人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作战经验,完成了一部完整而系统的兵论著,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在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十三篇)中,包含着丰富的军事思想,如“令民与上同意”的民本立场,道、天、地、将、法的“五事”综合的制胜观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理论,“五德兼备”、“视卒如爱子”、“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的将帅素质要求,“奇正相生”的辩证观点,等等。这些精辟的见解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子兵法》虽然还不到六千言,但其内容却博大精深,因此历代军事家、思想家对孙武推崇备至。战国时代军事家尉缭子说:“有提三万之众而天下莫能当者谁?曰:武子也”。曹操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诸葛亮说:“孙武之所以能制胜天下者,用法明也。”唐太宗李世民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纪晓岚在《四库金书》中说:“武书为百代谈兵之祖。”近人梁启超认为:“孙子一书、兵学之精神备焉,虽拿破仑之用兵,不能出其范围也。”
早在公元734年,日本青备真备就将《孙子兵法》带出国门,1772年,法国神父约瑟夫·阿米欧在《中国军事艺术》一书中收入了《孙子兵法》,此书首次传入西方世界,今天《孙子兵法》有法、德、日、俄、英、阿拉伯等三十余种外文译本,它已成了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军事范围而延伸到经济、管理、文学等领域。
遗憾的是,史籍中对孙武生平的记载太少,给艺术创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书作者以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原则,极力追寻彼时人们的思维走向和行为方式,捕捉其社会氛围和时代气息,从而完成了对孙武这个民族巨人的艺术再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