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日历又摆上案头,2007年已来到我们身边。辞旧迎新,照例写点感想。
《明史·周新列传》中说:“君子有三惜:此生不学,一可惜;此日闲过,二可惜;此身一败,三可惜。”
清朝魏源说:“志士惜年,贤人惜日,圣人惜时。”
二位“三惜”大同小异:惜时。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世上最公正的是时间。无论何人(权贵、大款、百姓)都拥有等量的时间,但在利用上各异。已到“望九之年”的季羡林老先生谈人生:“世上绝大多数人都活得浑浑噩噩的。”“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OK,玩点小权术……等到钻入骨灰盒,也不明白为啥活这一生。”“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老人说自己也属于“浑浑噩噩”之列,却在医院中,输氧输液之余,写下了十多万字的《病榻杂忆》。
老人的惜时精神,令人汗颜!惜时者,惜命也!各行各业都应惜时,有所建树,不枉一生。我碌碌无为,但没虚度。从“盲流”到农工,我坚持了几十年日记。“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白天忙,便早睡(看完7点新闻入睡)早起(晨三四时醒),每早挤出二小时,一月就是60小时,一年720小时——一个月!报刊上的“豆腐块”都是挤出来的!养成好习惯,如读书。古人云“三日不读,便觉面目可憎。”早睡早起身体好,头脑清醒效率高。俭朴,老人从小教育“吃饭不剩‘碗底子’。”饭要吃净节约粮食。习惯成自然,浪费是犯罪,浪费时间是慢性自杀!
退休了也要“老有所为”,生活才充实有意思。我认识一位党报的记者站站长和一位著名晚报的总编辑,二位堪称大手笔,在岗时佳作屡见报端。但退休后前者“一个字都不写了!”后者也是“养养花、钓钓鱼”来信说“我不能和您比”,几乎辍笔,妙笔不再生花,为其可惜!
人各有志,各人有各人的活法。幸福本来是各人的感觉,但古今中外凡成大事者,共同点是珍惜时间。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巴尔扎克说:“人的全部本领不过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朱自清的《匆匆》中说:“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人生应三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