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团结和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攻坚克难,提前实现了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升位”目标,在全省地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排名由2003年的第13位,上升到2004年的第8位、2005年的第7位,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建设跃上新台阶。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137亿元,比2003年增长37.2%,年均递增1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2.8%、12.2%和10.2%。
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全面深化市场取向的各项改革,农村“一免两补”政策全面落实,“场县共建”和农机合作组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国有企业、社会保障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贸易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翻三番,增幅连续三年列全省第一,2006年进出口总额达15.84亿美元,增幅达到171.7%。三年累计招商引资落地项目402项,引进到位资金33.2亿元。
产业发育创造新开端。建成一批龙头企业和产业化基地,“主辅换位”步伐加快,农业“六大经济”全面发展。新兴基础原材料加工区一期工程、北安完达山乳业、黑河恒基水泥厂、嫩江圣泉水泥厂、嫩江海信热电厂、孙吴儿童大药厂等项目建成投产,大多宝山铜矿整体开发、关鸟河水泥、三道湾子岩金矿、金湾水电站等项目启动建设,黑河—阿穆尔州石油运输与炼化综合体、翠宏山铁多金属矿、东安岩金矿、新鄂电站、黑河高浓度磷复合肥等项目加快推进,规划建设了一批依托资源、集聚项目的工业园区,“六大产业”开发扎实推进。嫩江、爱辉、逊克资源开发带建设全面启动,孙吴县大果沙棘产业初具规模。五大连池、卧牛湖、山口湖等景区和瑷珲古城综合开发步伐加快,龙珠远东国际滑雪场建成营业,以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发展。2006年黑河口岸出入境人数首次突破100万人次,五大连池风景区旅游收入连续保持快速增长。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过去三年黑河市区累计投入3.85亿元,完成街路整修、建筑立面改造、中央步行街改造、城市绿化等工程,启动西部棚户区改造,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4.4万平方米。各县(市、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通县乡公路1628.3公里,逊克、嫩江、五大连池城区实现集中供热。农村公用设施不断完善,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8.8%,砖瓦化率达到63.2%,村容村貌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3.5%和24.1%,城乡居民就学、就医、住房状况不断改善。城镇失业率控制在省调控目标之内,社会保障资金按时足额发放,“利民行动”和扶贫解困工程深入开展,人民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困难得到有效解决。
文明建设呈现新局面。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共同价值观深入人心,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扎实开展、成果显著。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省市科技计划项目有效实施,地方特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建立。人大、政协工作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和社区民主建设有序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
党的建设取得新进展。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加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理论素质明显提高。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明显增强,党员干部精神面貌发生明显变化,整改后群众满意率达99.8%,党的先进性建设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干部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市县乡换届工作顺利完成,领导班子建设取得新成效。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切实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党风政风进一步好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