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男孩中国就学,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不同,是像妈妈一样的老师付出劳动、心血,用一腔母爱换来了———特殊“母子”的特别情感
从生疏到熟悉,从排斥到亲近,这是一对形同母子的特殊师生,四个月的相处过后,一天,这个中俄混血的顽皮小男孩,拉着老师的手亲切地叫着妈妈,使没有心理准备的老师,激动地将男孩抱在怀里。
缘分让我们相识
今年10岁的男孩叫王卓伲,他的父亲是中国商人,母亲是俄罗斯人,在王卓伲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小卓伲归父亲抚养,为了照顾生意,小卓伲独自一人与保姆在俄布市生活。
在俄布市上小学二年级的小卓伲,由于父母都不在身边,变得有些粗野。为了能让卓伲健康成长,2006年4月,父亲将卓伲带到黑河。一直生活在俄罗斯的小卓伲,汉语一点不懂,入学黑河市第二小学二年级后上课如同鸭子听雷,无法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学习显得非常吃力,学校在得到他父亲的同意后,小卓伲到幼儿班学习,聪明的卓伲通过两个月的学习,掌握了用汉语简单的对话。
6月份,俄罗斯杜马代表团来我市访问,小卓伲担任小翻译,二小教师王淑珍也在其中担任接待工作,王淑珍时不时地用俄语亲切地与小卓伲对话,这一切让接卓伲回家的父亲看到,于是他诚恳请求王淑珍担任小卓伲的家教。于是王淑珍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将小卓伲带回了家。
坦诚让我们融洽
小卓伲来到家里后,王淑珍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卓伲的生活习惯,完全是地道道的俄罗斯模式,因此,王淑珍从细节上着手,慢慢说教,特别是饮食方面,王淑珍每天都不厌其烦地做卓伲喜爱吃的饭菜。
为了让卓伲能尽快适应这里的生活,王淑珍待他如同自己的儿子,双休日不但带着他上街购物,还经常带他走亲戚,小卓伲很快喜欢上了这个家以及每个家庭成员。
去年9月份,小卓伲成为黑河市第二小学一年级的学生,王淑珍在家里为卓伲补习文化课,每次先用俄语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然后再用汉语慢慢教。开始时王淑珍感觉很疲惫,嘴里也烂了,她真想放弃,每当可爱的卓伲问这问那时,王淑珍又被孩子的求知欲深深感动,她又将苦与累抛向脑后。
特别是当卓伲学到妈妈两个字时,小卓伲偷偷地掉着泪。王淑珍看到幼小的心灵渴望亲情,她利用这一点引导卓伲的学习兴趣,从那以后,卓伲真的变了个人似的,懂得谦让,也愿意学习了。
亲近让我们快乐
经过4个多月的相处,卓伲对王淑珍更加亲近,每天上学、放学,小卓伲总是牵着王淑珍的手出出进进,一次她不解地问卓伲,你这么大了为什么还要牵着手,卓伲自豪地告诉王淑珍,别人的孩子家长只能送到学校门口,我是老师的儿子,只有我才能跟老师一起走进教学大楼。
卓伲一天天快乐地成长,王淑珍觉得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为了卓伲将来当个翻译的志向,王淑珍从不反对卓伲看电视专门看俄罗斯台,看课外书,都是俄文版的漫画、文学等书籍。卓伲是个好动的孩子,他的爱好也非常广泛,绘画、唱歌、游泳都很好,王淑珍经常抓住时机,让卓伲参加学校组织的美术、唱歌一些活动,展示他的艺术天赋。
通过学习汉语,卓伲现在与周围的人交流容易多了,现如今的卓伲跟老师和同学相处也非常融洽,他的班主任周老师对他也是宠爱有加,卓伲每天快乐的像只小燕子。
每次卓伲提出各种各样想不到的问题,王淑珍都能给予满意的回答。卓伲觉得在这个家里生活很快乐,他曾对王淑珍说,我要在你家呆100年。这简单的一句话道出了孩子对王淑珍的认可。
这对特殊的“母子”每天都牵手在爱的阳光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