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农场二区奶牛养殖大户张月仙早先是河南“跑荒”落户到农场来的,十来年日子没翻身,农场开展“巾帼科技致富”工程后,张月仙能力发挥出来了,靠养奶牛三年就发了家,36头奶牛每年收入5万元还冒高,戴上了“总局畜牧兴家女能人”的大红花。三年来,全场3052名妇女中有65%的妇女在二三产业中有了自己的事业,年创产值3000多万元,甩掉“穷帽子”的妇女有200多人,是农场的三台热“戏”唱欢了昔日的“锅台转”。
故事索引:“是‘科技讲台’让我脑筋开了窍”。听了农场举办的科技养殖讲座后,五区的王丽娟承包了连队一块废弃的水塘,在水塘上养了500只白鹅。水上养白鹅,水下养鱼儿,草地上还溜达着300只小笨鸡,10公顷豆地产出的“豆皮儿”她都储藏起来当喂鹅的好饲料,这循环经济搞得热火朝天,一年下来,小王为家里添了2万块的进项。“主业不足副业补”,农场在妇女中提出了这样的致富口号。为了解决妇女想富不会富的难心事,2006年冬,农场又聘请了省城的专业技术人员来家门口传授养鹅技术,让“鹅宝宝”为姐妹们生“金蛋”;一位妇女听完课后感慨地说:“过去养鹅就是为了家里吃个肉,通过听了今天的课,才知道要是科技养鹅还真能致富”。针对妇女中文化科技素质普遍偏低,农场工会与媒体联手,开展多层次、多门类的科技培训。精心编播手工编织、大鹅、獭兔养殖、家政服务等好懂易学的技术,把讲台设在电视里、设在农家炕头上。在技术应用过程中,遇到什么难题,“娘家人”立马带上技术员就来,坐在炕头上一对一地上课。鲜活的科技讲台让女人们开了眼,致富有了抓手儿,目前农场已经有500多名妇女掌握了一到两项致富技术本领。
故事索引:提起谢佩文,山河家喻户晓。她经营食用菌产业3年,在她的点拨下,一批农户靠种植食用菌走上了小康路。她自己相继发展了黑木耳、元蘑、平菇、鸡腿菇、灵芝等市场走俏的食用菌,形成菌种研究、育种、种植、物资供应、售后服务、技术指导、产品回收的一条龙产业链条,每年收入都在5万元以上。一部分女能人先富了,怎样才能让她们既不小富即安,又能以点带面﹖农场打造的舞台让女人们大显身手。农场通过组织开展百万农家女、十项新技术”、“养殖兴家奔小康”等竞赛活动,评选妇女“十大女状元”、“十佳科技女能人”活动,学技术、比技能,还依托女能人建设科技培训基地,让女能人们就自身的创业经历、畜牧规模、经济效益等做了现场介绍。目前,全场建设妇女科技示范基地16个,全场有40多名妇女能人成为养殖状元和致富领头雁。农场不断增强示范基地的项目牵动能力,组织、引导妇女合理调整农业结构,发挥出发展一个基地、传授一项技术、辐射一方妇女、兴起一项产业的作用。从2004年开始,开展了以黑木耳、手工编织、白芸豆、獭兔种养为舞台的四条产业带,让妇女在宽阔的舞台上展现才智。目前,农场从事特色产业的妇女达920人,引进特色养殖项目6个,形成了“产加销”一体化的妇女特色产业系列4个。
故事索引:“没有农场的支持,就没有咱的今天”,七区生猪养殖户刘玉清看着圈舍里欢跳着的杂交野猪崽,每个皱纹里都荡满了笑意。农场将原来老九队足有2000公顷的农具厂大院白给她使,还帮她担保贷款,她信心十足的在大院里盖起了六栋红砖白瓦的猪舍,给猪场起了个响亮的名:特种野猪养殖基地引进了美系杜洛克野猪杂交后代,现在养殖厂里存栏母猪种猪2头,育成母猪总计400多头,饲喂出的杂交野猪肉每公斤25元还供不应求呢。姐妹们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有困难找娘家,想致富找工会”,他们在女工组织中开展了“四个一”活动,即:为贫困妇女提供一条致富信息、引进一个致富项目、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解决一个实际困难”,为贫困妇女提供直接帮助。六区养殖户赵玉珍养貉缺启动资金,工会主席滕玉斌听说就送去600元钱,现在她家每年养殖都在7组以上,这三年出售貉皮100多张,纯收入4万多元。为使妇女放下“愁销路”这块石头,农场还帮着妇女签订了6个产业项目的回收合同,三年来,农场为妇女提供低息贷款1000多万元,提供养殖场地6000平方米,帮销农副产品2000多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