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9月,是嫩江县建城320周年。翻开这段历史,320年恰好划分两个时期,即老城160年,位在县城下的嫩江西岸两公里左右的二道河子附近。新城160年,即现在的嫩江镇。
嫩江县原为清代黑龙江将军、墨尔根副都统所在地,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等9位皇帝和北洋军阀、中华民国、伪满洲国等时期。城市地位稳定,是我国北方饱经风霜的少有城市之一。
嫩江县是嫩江流域极其重要的城市。历史上,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活动。辽金时期建有古城和村落。公元1111年前后,嫩江是辽国东京道室韦王府。嫩江就是较大的集镇。嫩江县元朝称为灭涅该,明代称为“木吉里卫”,清代称“墨尔根”。嫩江老城为康熙年间建设,现在的建城区源于道光年间。
康熙年间选择嫩江建城的政治背景旨在反对沙俄东侵。17世纪中叶,沙俄政府组织的侵略武装于1643年由雅库茨克出发,侵犯黑龙江流域,直到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前后达46年。前期,即1643—1665年,沙俄利用中国改朝换代,清兵入关取代明朝统治,无力关注边防的时机,对中国黑龙江流域进行大肆侵略,时间长达22年。后期,即1665—1689年间,主要利用中国“三藩之乱”对清政府的掣肘,把侵略范围扩大到黑龙江两岸。
清代政府高度重视沙俄的东侵形势,采取外交谈判、军事打击、政权建设等多项积极措施进行斗争,又多次派人进行武装侦察、调查研究,提出“永戍黑龙江”思想。平定“三藩之乱”后,集中精力解决沙俄侵略问题。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12月13日决定新设黑龙江将军,任命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为第一任黑龙江将军,设置将军府,对沙俄发动了两次雅克萨战役,遏止其东侵。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之后,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9月24日,清朝中央决定建设墨尔根城。康熙皇帝“从议政大臣议,决定筑城驻兵,命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及副都统一员驻在”。钦定建设墨尔根城。副都统博定后来的第三任黑龙江将军具体负责墨尔根的筑城。萨布素为钦定的墨尔根城创始人。
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前,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已经在墨尔根驻军,设协领1人,防御8人,统兵驻守。墨尔根为清兵驻防地。第一次雅克萨战争后,墨尔根城建成时,调拨达斡尔、鄂温克兵丁1000人驻守,设立墨尔根八旗。1688年,增设佐领19人,骁骑校16人、领催30人,调入披甲180人、铁匠15人、弓匠15人和乌枪匠1人。翌年,又增派汉军兵100人。1690年康熙二十九年,黑龙江将军移驻墨尔根城,调入满洲兵500人、达斡尔族兵400人、汉军兵120人。驻军逾2500人。就当时形势而言,墨尔根是屯兵之地。
围绕军事斗争的需要,清政府多方建设墨尔根城。首先,修建两条驿道。第一条为“奏捷驿路。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5月8日,康熙皇帝谕”议政王大臣等:“黑龙江兵于是月起行,5月中旬可至雅克萨城。凡奏报军机自雅克萨至额苏里,经黑龙江前来,恐迂道迟延,令理落院侍郎明爱,于都尔伯、扎兰特派兵五百人,并索伦兵自墨尔根至雅克萨设驿。”驿路从墨尔根修起。康熙明令该路任务是“奏报军机,庶免贻误”。雅克萨战争结束,报捷信使快马加鞭于此驿。史称该驿路为“奏捷之驿”。全长1400里,设25站。墨尔根辖区内有12站,约500余里。这条驿路,初设站官为6品,机动兵力200人,驻嫩江。下设各站每站建有站房,备马若干匹。在雅克萨战争中,这条驿路对传递军情指挥、运送军用物资和兵员、兵器起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
另一条驿路也是康熙皇帝钦定。1685年8月13日,康熙帝又谕令户部侍郎包奇“著丈量吉林至墨尔根、墨尔根至黑龙江设驿里程”,修建从今天的吉林市经嫩江到爱辉镇的官道。清廷调集军队修建这条官道,第二年投入使用。设驿站25处,后又增加5站,共30站,1823里。该驿在黑龙江境内20站,1318里。墨尔根境内为4—10站,共7站。从今天爱辉区的爱辉镇到讷河市的拉哈镇为黑龙江北路驿站,又称上十站,管理中心设在墨尔根城,站官为六品官员,设有办公机构;承担载运兵源、军需、物资等驿运职能。下属各站均按军事组织设立,初定每站30人,配备马30匹、牛30头。当时,设立这条驿路旨在为打击沙俄侵略者服务,为屯垦戍边服务。墨尔根当时是我国北方十分重要的交通枢纽。
康熙年间的军事机构还有哨卡和水师营。哨卡在墨尔根境内初设8个“卡伦”。每个哨卡大体为8—10人,水师营设有渡口渡船1只、机动船66只,运送官兵、军需、粮食、驿丁等,军营遗址在现在北大营村西,设有4个营房。每营南北长40丈,东西宽35丈,设南北门。各营南北间距300米,交错排列。墨尔根水师当时是黑龙江三大水师营之一。
反侵略战争准备是多方面的。粮食储存是后勤建设的主要项目。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设立粮食屯积仓,其中备仓192间、公仓27处81间,储备军粮。雍正初年又设火药局6间、炮局5间、军器楼5间等军用仓库。就当时而言,墨尔根是反对沙俄东侵的强大后方基地。
资源开发、经济建设等也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质。以农业开发论,大体可分为军垦、官垦、民垦。后来又有移民垦、流民垦等。军垦规模较大。建城当年,清廷就令索伦、达斡尔族官兵垦荒种地1160公顷。随后又从齐齐哈尔移来汉军两佐专司屯垦。又从墨尔根官兵中选出110人为养育兵,携家屯垦。几年后的康熙二十九年,清廷决定将居住在墨尔根城的总管索伦安珠护等耕地2000余公顷分给移住此地的官兵,做为屯垦田。军垦规模可谓巨大。官垦主要指官庄、驿站、旗地等经营的官地。国家每年都有畜力、种子,费用等多方面投入。康熙年间增设官庄11座、驿站7个。墨尔根八旗以佐为单位,各佐丁经营旗地。官垦有些类似后来的国营农场雏形。民地主要指建城前迁来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开垦的荒地,也具有规模。后来在招佃试垦、移民就垦政策召引下,大批的流民自建村庄,流犯发配等也纳入统一管理之中。
当时,城内为修造军械、成品粮加工等设置木匠铺、铁匠铺、磨坊、军械修理、银匠铺等行业,形成了初期的工业、手工业也具有很强的军事性。同时,墨尔根过往军人、客商多,“商饮服”、运输等行业应运而起;大兴安岭的土特产在墨尔根出售成为全国唯一的市场,关内外抢手货,商贾云集。清政府又开设学堂、设置庙坛,加强文化建设。嫩江围绕军事建镇,很快繁荣起来。这种格局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城镇建设五大类型之一。
墨尔根城在《尼布楚条约》签订之前,是清廷对沙俄反侵略斗争的主要基地,为雅克萨战争的胜利和《尼布楚条约》的签订做出了历史性的巨大贡献。《尼布楚条约》签订以后,墨尔根城仍然具有很强的军事性质,不仅担负起按《尼布楚条约》的规定年年勘界查边任务,还承担起黑龙江两岸反侵略斗争的的巨大后方基地任务,直至签订不合理的《瑷珲条约》。墨尔根城的性质转为黑龙江省西北部中心的位置。城市性质有了彻底改变。
清朝当年选择墨尔根建城也有墨尔根所处地理位置的独有特点。这里位于松嫩平原的北端,小兴安岭西侧,松嫩平原连接大小兴安岭的过渡地带。县城的北端是大、小兴安岭的接合部,形成向南开口,节节下降的马蹄状地势,构成了内地进入山区、进入黑龙江边陲的咽喉要道、交通枢纽的地位,即“北负群山,南临沃野,江河襟带,上下中枢”,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不仅具有军事价值,也具有经济、流通等领域的价值。这种价值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生命力,具有地缘活力、凝聚力。墨尔根城在城市性质转型之后,只有发展高潮、低潮之分,没有出现有些军事建城的地方离开军事性质就衰败的问题。黑龙江于1683年建省,第三年将军府移至今天的爱辉镇。1690年移驻墨尔根,1699年冬迁往齐齐哈尔。将军府在墨尔根时间长达10年。就是讲,墨尔根作为黑龙江省中心10年。各种建设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投入。墨尔根城辖区地伴随将军府的迁入也确定由副都统级官员管辖。类似现在省会城市设置。1698年副都统迁往齐齐哈尔。1710年康熙四十九年复设副都统,直至1908年撤制,长达199年。两个阶段合计为208年。期间,1882年光绪八年在塔溪乡政府所在地东筑兴安城,设副都统总管,时间为10年。1894年裁撤时归回,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裁撤黑龙江将军改设黑龙江行省。翌年裁墨尔根副都统:改设嫩江府。民国二年1913年裁嫩江府设嫩江县,隶属黑龙江省龙江道。政权建设由原来的副都统级下降到归属龙江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废道制,改为黑龙江省辖三等县。这时候的嫩江城市性质已经完全变化,纯属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实体,典型的农业县,不再具有建城时的军事性。但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嫩江县一直是进出大兴安岭和黑龙江沿岸的咽喉地带,蒙东地区的重心。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