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们聪明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到秦汉时期,有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概念,它们反映了气候、物候的变化,便于掌握农时和应对冷暖。
在民间,又根据这种变化,用形象、通俗的语言,形容人们感受气候变化。“冬季数九歌”就是其中一种。我国地域广阔,气候差异很大,各地的“数九歌”也有不同,下面是流行于江南地区的一首:冬至进一九,两手插袖口;二九一十八,冻得下巴塌;三九二十七,见火甜如蜜冷在三九;四九三十六,人人焐被窝;五九四十五,起劲打锣鼓过年了;六九五十四,河边抽柳丝;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袒;八九七十二,天上飞大雁天气转暖,南雁北飞;九九八十一,耕牛没得歇农忙了。
江浙沪等地区流传的是:“头九暖,二九寒,三九冻得百鸟乱,四九腊中心,冻死腊虫精,五九四十五,刀斩勿入土,六九五十四,再冷无意思,七九六十三,衣帽两可挽,八九七十二,猫狗找阴地,九九八十一,百草报青叶。”
晋冀鲁豫等北方区域流传的是“一九二九莫伸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西南区域流传的是“一九二九怀中揣手,三九四九冻死老狗,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八九脱了衣衫走,九九八十一,农民田中立。”
这些流传的《数九歌》虽然说法不尽相同,但都生动地反映了气温由暖转寒,又由寒反暖的客观规律。不过,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上面“数九歌”中有的已不合时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