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热”,黑河人耳熟能详。但是没有多少人走进过热电厂的车间,更没有多少人了解热电工人的工作环境。为了让市民能真正了解热电,12月19日,记者走进了热电厂,亲身体验了一天的热电生活。
8时左右,通勤车在厂区门口戛然而止,记者随着人流走下了车。隆隆的机器声随风而来,显得有些刺耳。原来四期工程的5号机组即将投产,正在吹管。
记者被厂办公室宫主任安排到发电公司的汽机车间。上楼,进廊道,在车间入口的门上“进入车间,必须戴好安全帽”赫然的几个大字显得格外引人注目,通过锅炉车间,一进汽机车间,热气扑面而来。整个过程,犹如经过一年四季。廊道里,比较温和;锅炉车间感觉有点冷;汽机车间,似炎热的夏季,惟有相同之处就是震耳的机器声。
黑河热电厂也就是被人们叫习惯了的“二热”。热电厂下辖三个公司,其中发电公司、供暖公司与我们冬季供暖息息相关。发电公司下设燃料、锅炉、汽机、电气、化学等车间,负责发电、提供热源;供暖公司负责市区管网建设、维修等。
热电厂“心脏”——发电公司汽机车间担负着发电任务及对整个市区的供气,能否平稳运行直接影响公司的安全生产。在汽机车间,除了即将并网的5号机组外,工人担负4个机组的安全运行监控工作。1、2、3号机组控制室,还是原始的操控平台;4号机组控制室为集中控制室,锅炉、汽机、电气集中在一起,通过计算机分别对其进行控制,比较先进,但不论在哪,工人们的任务是相同的:眼睛盯着仪表或显示器,随时调控机组各组成部分的运行参数,确保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记者只在车间里呆了一小会儿,已经热得脱下了外衣。据值班的王班长介绍,以前在4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下,伴着震耳的机器轰鸣声,他们一干就是8个多小时,如今公司给每个控制室安装了空调,条件有所改善,但外面车间的温度还是很高。在控制室里,每班有司机、副司机、辅机三人坚守岗位,一时一刻不能离人。他们负责本机组的安全运行工作,除监视仪表,调控参数外,还要每小时巡检一次、每小时记录一次数据。
控制室里的每一个仪表、按钮,对记者来说甚是好奇,所以问题不断。“‘锅炉产生蒸汽,蒸汽通过管道进入汽轮机,给汽轮机提供动力,汽轮机带动发电机发电,通过汽轮机的乏汽再被送到加热器,给内部管道里的水加热后,送到市区居民家中供热……’‘这个显示的是温度,那个是压力……’”大到工作原理,小到仪表功能,王班长一边盯着每个仪表,一边详细地介绍。
快到10时,工作人员再次开始记录数据。汽轮机转数3000、气温435摄氏度、气压4.73兆帕,发电机周波50.03赫兹等等,工作人员仔细地在运行日志上记录着每一个数据。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记录的数据参数,可以综合分析机组的运行情况,一旦出现问题,通过这些数据能找出原因所在。在运行日志旁边,还放着一个设备缺陷记录簿。上面记录着,机组运行中出现的缺陷,检修人员消缺后的签字等等,一切程序严谨,有条有序。
安全生产是企业永恒的主题,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一切。今年,汽机车间在各兄弟车间的协助下,认真执行检修工艺,消缺30余处,达到治标治本、设备完好率100%的要求。“付出一万的努力,防止万一的发生”,高质量的检修,给采暖期设备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下午4时,又到巡检的时候了。记者戴上安全帽随同苏师傅一起去巡检。巡检,就是实地检查汽轮机油温、油压是否正常,管道有无泄漏,泵运行有无异常,就地表计与控制室是否一致等等。这是双减管道,直接通向加热器,温度高达150摄氏度以上,从三楼下到二楼、一楼,高加、低加、均压箱、水动机、油泵、水泵……苏师傅一一介绍。由于机器轰鸣声很大,苏师傅嗓门提得很高。在一楼,记者仰望十多米高的加热器,尽在眼里。通往千家万户的暖气里的热水,就是在这里被加热的。在一楼热网控制室里,记者了解到,给市区供水的温度在100摄氏度以上,而在市区每家每户转了一圈回到加热器的水温仍在50摄氏度以上。巡检完毕,扶着略微烫手的楼梯扶手上楼,回到控制室,记者已满身是汗,明显感觉到安全帽有些沉重。“机房里呆了20多分钟,已是这样,热电工人呆8个小时,会是怎样?那么夜班呢?燥热、噪音,加之困乏,他们如何承受……”记者不敢再想下去。
采暖期内,发电公司实行“四班三倒”。三倒为当天8时至17时、17时至凌晨1时、1时至次日8时。每个班次当天下班的时间即是第二天上班的时间,这样能确保每个班次的职工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4时30分,已经有其他职工来换班了。待交接班结束,记者随着下班的人流,逃离了“大蒸笼”,机器的轰鸣声也渐渐远去……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热电厂每个车间、每个部门都很重要。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影响对市区的冬季供暖。沧海一粟,记者只是体验了汽机车间。
室外寒风彻骨,室内温暖如春。有着热电人兢兢业业的辛苦劳作,我们的冬天不会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