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崭新的课题,也是一项艰巨复杂的历史任务,作为垦区,虽然从体制和管理上不同于地方农村,但也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那么如何加强党员干部的教育,以便更好地推进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呢,笔者认为,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识”教育。当前,在垦区还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还存在一种误解,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农村而不是垦区,作为垦区已经发展很好了,农村很难同垦区相提并论,其实,垦区还有一部分职工生活水平较低,工业对农业的拉动乏力,商业急需繁荣等一些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现状。这些相对来讲滞后了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因此加强党员干部意识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二、加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职责”教育。可以说,党员干部担负着垦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职责。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内容上看,涉及方方面面,与地方农村相比延伸了很多领域,不但要发展第一产业,而且还要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内涵更加丰富,领域更加宽广,而党员干部走在这些领域的前沿,担负着重要的职责;从形式上看,党员干部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不但要指导帮助好,而且还要设计谋划好,以较高质量实现总局提出的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因此党员干部要高度重视,认清职责,增强责任感,在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项伟大工程中当好组织者,做好推动者,成为实践者。
三、加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为”教育。有为就是实实在在地去做,要教育党员干部深入实际,不图虚名,不搞花架子,干实事,办好事,做真事。在教育的方法上做好“三功”:一要做好“带”功。就是党员干部在各个领域要带好头,起到示范作用。尤其是垦区最基层的党员干部,在发展多种经济上要躬亲示范,做出榜样,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同时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垦区新型职工;二要做好“帮”功。目前垦区的弱势群体还比较多,他们有着强烈的致富愿望。但苦于没有资金,没有项目,没有技术。党员干部要深入下去,与贫困群体形成帮扶格局,不但要进行资金支持,而且要帮助选准项目,无偿进行技术指导,使弱势群体尽快的富裕起来;三要做好“引”功。党员干部要善于引导,讲形势,比变化,促使一部分职工从土地中剥离出来从事第二、第三产业,进而形成万弩齐发、包罗万象的产业发展格局,全面促进职工增收。
四、加强党员干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教育。发展就要看成果、看业绩。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可以说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但一些地方的效果并不明显,职工群众增收的渠道也不多,绝大部分职工还是靠种几公顷地、养几头牛,致富步伐缓慢。这说明部分党员领导干部领导地方经济的能力并不强。一是部分党员干部存在安贫乐道、小富即安思想,等待着农场出政策、搞优惠,在思维上没有创新突破,不去主动大胆地开展创造性实践,与垦区提出的快发展、大发展极不适应。二是部分党员干部自身陷于贫困。又不具备一技之长,发挥致富的引带作用心有余而力不足,更谈不上引领职工群众致富奔小康,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旁观者。三是部分党员干部注重短期效益而不具备长远眼光。职工群众承担自然风险的能力比较脆弱,一旦亏本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难以翻过身来。很多职工忙于利益,看大豆挣钱种大豆、看小麦挣钱种小麦,党员干部对未来市场行情不去探索研究,不去引导,甚至也加入到争抢土地的行列。至于发展科技农业、特色农业和现代农业,农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更是盲从,对农业流通体系、商业体系知识知之甚少,发展的思路不清,因循守旧,业绩平淡,导致部分地区新农村建设步伐相对滞后。
笔者认为,在垦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党员干部的教育不应该遵循旧路,沿用过去方法,应该用全新的视角,审时度势,创新教育的方法,要大胆实践,走出新路,形成垦区独特的教育模式,这样才会不断推进具有垦区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总局设计的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