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专题 正文
利用好知青群体这个平台
http://heihe.dbw.cn   2006-12-28 09:30:27

  28年前,千百万知青上山下乡,投入农村广阔天地。

  黑龙江汇集了各路知青186万,人数之多,为全国之最,这些知青中有许多曾在黑河生活工作。

  岁月如梭,当年的热血青年,已到了过“天命”之年。然而,他们对北大荒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仍刻骨铭心,对第二故乡仍梦牵魂绕。

  故地重游,追寻当年知青的足迹,已成为众多知青的夙愿。8月1日,黑龙江知青馆在我市爱辉镇破土动工,奠基仪式上,其场面之大,规格之高,人员之多,场面之隆重,影响之广,足以证明这一点。

  知青馆的兴建,不但有巨大的社会效益,还孕育着巨大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知青经济”的发展。

  知青馆落成后,随着来访知青增多,知青旅游将日益火爆,旅游收入将大幅度增加,以上海为例,当年上海知青在黑龙江上山下乡的共19.8万人,每年来访3000人,平均按每人消费1000元计算,旅游收入达300万元。大批旅客的涌入,给我们提供了商机,京、津、浙、哈等地知青也将接连而至。据有关部门预测:知青馆建成后,每年接待参观者和游客20万人次。目前,除正在兴建的知青馆外,我市知青旅游景点单一,设施不配套。有关部门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各界、个人进行多元化投入,兴建知青旅游点,如当年的知青点,知青窝棚、伐木点、放牧点、狩猎点……同时,成立知青旅行社,开辟旅游线路,开展农业观光游、农家体验游、狩猎游、黑龙江游……使老知青们步入其间,高兴而来,尽兴而归。在千百万知青中,不乏成功人士,或政界人士,商业精英,或科技人才,企业老总,文化名人,他们对第二故乡都有深厚的感情。

  20多年来,许多知青为北大荒捐资助学,扶贫助残,真情相助,难以忘怀。

  我们要充分发挥老知青这个群体的作用,鼓励他们为黑河经济发展献计出力。有关部门应在京、津、浙、沪等大城市,建立知青工作站,全方位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大批老知青回第二故乡投资建厂,兴办实业。

  黑河开发较晚,天蓝水碧,污染少,生产绿色食品得天独厚。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日益增多,我们应通过知青回访、各地的知青工作站,将我市绿色食品打入省外市场。不但促使五大连池市的矿泉大米、嫩江的绿色大豆、爱辉“山珍”享誉一方,就连豆角丝、土豆片等绿色干菜也力争畅销南国。

  知青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内容应发扬光大,黑河应成立知青文化传播公司,收集知青照片,出版知青回忆录,创作知青题材的影视作品……

  “上山下乡”已成为历史,当我们盘点知青的“光荣与梦想”时,还应在“知青经济上做点文章。”

作者:王 喆 金明霏 李夏燕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